赖彦斌

  基本信息

    姓名:赖彦斌      性别:男  
    导师:王静爱 教授 
    专业及方向:自然地理学 自然条件评价及区域开发方向  
    E-mail: lionpent@sina.com  lyanbin@tom.com
 
  本科教育背景
    1993.9-1997.7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资源环境区域与管理专业(非师范类) 
 
  研究生学习阶段
  基本信息
  本科教育背景
  研究生学习阶段
  参与科研项目及会议
  发表文章
  所获奖励
  毕业去向及现状
  导师评语

  

    时间:2001.3-2003.7
    硕士毕业论文题目:用天然岛状地恢复土壤侵蚀背景值的初步研究——以编制内蒙古农牧交
                                            错带土壤侵蚀背景值图为例

  参与科研项目及会议
  • 1. 遥感技术在国有林场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日合作项目福建省科委课题
  • 2. 森林资源管理的3S技术应用研究*福建省科委课题
  • 3. 野生动物资源管理的GIS应用研究*福建省科委课题
  • 4. 中国东部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地理数据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
  • 5. 中国北方建国以来地(市)社会经济数据库*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课题“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及其对干旱化影响研究”(G1999043404)  
  • 6. 中国草地与北方农牧交错带80年代、90年代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课题“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与土地利用格局”(G200018602-04)  
  • 7. 华北水利民俗研究*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华北水资源与社会组织》 
  • 8. 2001年7月,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力学国际会议 
  • 9.  2002年7月,海南省海口市:全国高等学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第一次会议 
  • 10.2002年12月,北京:中国地理大会2002学术年会 
  发表文章
  • 1. 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前景(第三作者),福建林业科技,1998,03 
  • 2. 中国省区区域发展战略及地域差异分析——资源、区位和经济发展的地区比较研究(第一作者,福建林业科技,1998,03  
  • 3. 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综合管理——面向21世纪的森林经理学发展动向分析(第三作者),世界林业研究,1999,01  
  • 4. 巨尾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第三作者),福建林业科技,1999,S1  
  • 5. 福建省火炬松人工林多形地位指数曲线的研究(第四作者),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03  
  • 6. 火炬松人工林密度试验研究(第一作者),福建林业科技,2000,S1  
  • 7. 福建省火炬松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第六作者),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1,01  
  • 8. 福建省火炬松适生性的研究——Ⅲ.密度效应规律(第四作者),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02  
  • 9. NSTEC不同自然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分析(第一作者),地球科学进展,2002,02  
  • 10.内蒙古现代化进程因子分析与地域差异(第二作者),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Z1  
  • 11.中国北方干旱化数据库的建立及问题探讨(第二作者),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Z1  
  • 12.天然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  
  • 13.NSTEC土地利用格局的人口密度变化驱动力研究(第二作者),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  
  • 14.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参编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15.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参编专著),中华书局,2003 
  • 16.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参编专著),科学出版社,2004 
  • 17.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参编图集),科学出版社,2004 
  所获奖励
  • 1. 2000年,课题“福建省火炬松适生性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个人排名第五),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毕业去向及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读博士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师

  导师评语

文理兼备之赖彦斌

       赖彦斌是本校资环系97级本科毕业的,当时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是由我指导,因此我们先建立了一段师生之情。毕业后,他去了福建省林科院工作,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考研,一连考了三年,成绩却不理想,于是辞了工作,一心一意考师大。可惜天不遂人意,命运依旧没有眷顾他。看着他身处逆境,我心生恻隐之心,建议他攻读在职硕士,并帮着我做事情,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他很感激地接受了。

        在三年期间,他非常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任何事情他都很认真、努力的去做。当时我的学科建设正处于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型时期,科研课题也从小项目向大项目逐渐过度,是我最繁忙时期。他的加入给我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课程建设方面,他让我受益颇深。是他帮助我实现了用PPT教学,这是我进行现代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步。当时教我担任99级本科生的中国地理课,那时的老师还没有几个用PPT教学的,我就在学生面前夸下海口,说要用PPT教学。既然在学生面前已经放下话了,就不能食言呀,我自己既不会制作又不会使用,全靠小赖的出手相助和指教,直到半学期过去,我能完全掌握了,他才放手;是他帮助我编写乡土地理课件的GPS使用手册,花费了相当多的心血,做得非常完善,直到今天我仍在使用;是他和我一起制作了《中国地理》教材的光盘,还参与了部分编写工作。

        在科研方面,他给予了我有力的支撑,顶住了半边天。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得到了很好锻炼,能力提升非常快。再加上他做事很是用心,擅于总结前人经验,所以在这期间,也发表了多篇论文。

        他很心细,文笔好,所以我的文章愿意让他润色,他也总能笔下生辉。考虑到他拥有人文的素质,又懂现代信息技术,于是我把他推荐给了民俗学泰斗钟敬文老先生的大弟子董晓萍教授。这次命运没有再抛弃他,他考上了民俗学博士,现在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凭着他文理科的结合--理科的严谨思维和文科的浪漫气质,现在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如鱼得水,大展身手,博得导师的认可和好评。

        希望他能在文理交叉优势下,在民俗学领域大展宏图,做出成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