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 美国,环球影业,黑白。1930年4月21日在美国上映,另有1979、2022年两个版本 |
 |
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 (Lewis Milestone);主演:刘·艾尔斯(Lew Ayres)、路易斯·沃海姆(Louis Wolheim)、本·亚历山大(Ben Alexander)。|||||《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同名小说,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故事。揭示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击溃了所谓的“爱国”梦想。以这个意义说,缔造这部《西线无战事》的电影团队,包括导演迈尔斯通、主演刘易斯在内的电影人,当得起今日我们,超越历史和国界的敬意。该片获第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授奖(创建于1929年)以来第一部具有强烈思想性的作品,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1979年,美国、英国合作(Hallmark Hall of Fame Productions)再拍。1979年11月在美国上映, 获第37届金球奖(电视)。2022年,德国、美国(Netflix,奈飞)又重拍。2022年10月在德国上映,获第95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 |
《飘》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 美国,MGM:Metro-Goldwyn-Mayer(米高梅),1939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 |
《飘》改编自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的长篇小说 Gone with the Wind(1936)。该片以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 当历经亚特兰大战火的斯佳丽(Scarlett O'hara,费雯·丽饰)逃回塔拉庄园时,她找到了自己灵魂和身体的归宿,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让她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护塔拉。编剧:西德尼·霍华德、玛格丽特·米切尔、本·赫克特,导演:维克多·弗莱明,主演:费雯·丽(Vivien Leigh, 1913-1967)、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1901-1960)。费雯丽倾情演绎“斯佳丽(Scarlett O'hara)”拯救战后家园的奋斗历程,让该片成为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女性主义佳作。该片被公认好莱坞“第一巨片” ,展现着旷世爱情的绝世佳作,1940年第12届奥斯卡, 《飘》一举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在内的10项大奖(8项正式,2项特别)。是奥斯卡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至高点”。作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作,该片在1998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百年百大电影"中位列第4,其"Tomorrow is another day"台词被列为"百年百大电影台词"第31位。
|
 |
《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美国,Loew's Inc、米高梅,1940年5月17日在美国上映,另有1931、1956年两个版本) |
 |
《魂断蓝桥》改编自罗伯特·E·舍伍德(Robert E. Sherwood, 1896-1955)同名舞台剧。编剧: 塞缪尔·N·贝尔曼/汉斯·拉莫/乔治·弗罗斯切尔/罗伯特·E·舍伍德; 导演:梅尔文·勒罗伊(Mervyn LeRoy,1900—1987);主演:费雯·丽(Vivien Leigh, 1913-1967)、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1911—1969)等。该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陆军上尉克罗宁邂逅了芭蕾舞女郎玛拉,两人坠入爱河并互订终身,但征召令提前到来,克罗宁未道别便赶赴战场,后来玛拉以为爱人已战死沙场,伤心之余沦落风尘,最后在两人初识的滑铁卢桥上车祸身亡的凄美爱情故事。1941年获得第1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最佳配乐奖提名。片中根据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改编的主题音乐也被称为电影歌曲的典范,并且广为流传。该片被公认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是战争时期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美国,雷电华影片公司,黑白,1941年5月1日在美国上映) |
编剧: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1915-1985)等;导演:奥逊·威尔斯;主演:奥逊·威尔斯、约瑟夫·科顿、阿格妮丝·摩尔海德、多萝西·康明戈尔。该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在豪宅中孤独地死去为序幕,传媒分别给予“爱国者”、“民主主义者”、“战争贩子”、“叛徒”的各种标签,新闻界的评价褒贬不一。围绕他临死前说出的“玫瑰花蕾”一词,一位有经验的编辑汤普逊以记者身份对5位与凯恩相关的人开展了调查访问,从不同视角讲述了他一生不平凡的经历。影片以临终遗言"玫瑰花蕾"为悬念展开,最终揭示其为童年雪橇上的商标,暗示物质成功无法弥补精神失落,形成哲学层面的生命循环。 《公民凯恩》在美国电影学会评出的“百年百大电影”中高居榜首。1962年首次荣登英国电影协会《视与听》杂志评选的“最伟大的十部电影”榜首,并持续霸榜长达50年。《公民凯恩》还在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了最佳原创剧本奖,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8项提名。更因其开创性的电影技术与叙事结构、深刻的人性探讨及对现代电影发展的奠基性影响,被公认为影史最伟大的电影。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它成为现代电影的教科书,影响了此后的每一位导演。
|
 |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1942年11月26日在纽约上映,1983年又有电视剧版) |
 |
编剧:凯西·罗宾逊(CaseyRobinson, 1903-1979)、Murray Burnett、Joan Alison等;导演:迈克尔·柯蒂兹(Michael Curtiz,1886-1962);主演:亨弗莱·鲍嘉、英格丽·褒曼、克劳德·雷恩斯、保罗·亨雷德。该片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以爱情故事贯穿的惊险侦探片,蕴涵着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反法西斯激情。1944年获第1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大奖项。剧情为二战爆发后,大量欧洲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以躲避纳粹铁蹄,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成了从欧洲到美国的重要中转站。在小城的里克酒吧,常聚集着各种肤色和身份的人,老板里克(亨弗莱·鲍嘉饰)是个玩世不恭的神秘人物。捷克反纳粹组织领袖维克多(保罗·亨雷德饰)和妻子伊尔莎(英格丽·褒曼饰)成了里克酒吧的不速之客,他们的目的是要得到里克手中可以通往美国的通行证。而里克发现伊尔莎正是自己当年失散的情人,误解解开之后,仍然深深相爱的里克和伊尔莎陷入了艰难的抉择。里克对伊尔萨的深情让他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爱人,在卡萨布兰卡的机场,里克击毙了阻止维克多和伊尔莎离开的德国少校,目送着自己最爱的女人奔向自由。
|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美国,派拉蒙公司,1953年9月2日在美国上映) |
编剧:达尔顿·特朗勃(Dalton Trumbo,1905-1976);
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 1902—1981);主演: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 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1916—2003)。 美妙年华的公主,短暂逃出皇室的藩篱,在街头喧闹的阳光下放肆真性情,贪婪地享受作为平民的自由。巧遇了美国记者乔伊,上演了一段罗马假日,在短短一天的周游里,两个人逐渐坠入爱河,快乐的时光过去,两人还是回到了各自的生活轨迹。她知道双方的关系是不可能持续的,她有自己的义务与责任,为此她放弃了爱情。美联社驻罗马记者乔伊,工作不顺利,经济上困难。本来遭遇落入民间的公主是他的绝好机会,但他最终没有跌入追逐名利的怪圈,将之前偷拍的照片巧妙赠予公主留念。在深情的四目对望中,公主轻轻地对乔说了再见。短短24小时的邂逅,成就了一段永恒的爱情。流芳百世的浪漫经典,电影史上爱情文艺片的典范,温馨浪漫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罗马假日》真正的编剧是达尔顿·特朗勃,1943年加入美国共产党,其坚持左翼立场的经历成为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艺术与政治冲突的典型案例,1950年因非美活动调查遭米高梅解雇并入狱。出狱后被列入好莱坞黑名单,匿名(伊安·麦克莱伦·亨特代替署名)创作期间以《罗马假日》和《勇敢的人(The Brave One)1956》两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
 |
《东京物语》(日本,松竹株式会社,黑白,1953年11月3日在日本上映) |
 |
编剧:野田高梧、小津安二郎;导演:小津安二郎;主演:笠智众、原节子、杉村春子、山村聪。||||||讲述了住在小城的平山周吉老两口,与东京的子女们短暂相聚并迅速分离的故事:老两口兴致勃勃地抵达,却受到冷淡的招待。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因生活重压而整日忙碌,无暇招呼两老,安排他们去热海度假,实际上却是希望摆脱他们。就在两老返回老家不久,母亲病逝。儿女们丛丛而过,平山老先生孤独地守在屋里,想着他将要度过的孤苦晚年......《东京物语》是新现实主义的代表,思想和内容看似俗套,也很沉闷。但这不是一家东京家庭的物语,而是所有家庭的故事,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以及自己的阴暗面。它并不是一眼就能爱上的电影,需要时间的沉淀。毕竟有些电影,年轻时看觉得很无聊,年长后再看觉得很残忍,有过生活经验,经历了一些人间冷暖,生离死别后回看,似乎一切都平淡了。看《东京物语》就像品读人生的余味,告诉观众生活有时是悲伤的,我们必须接受它,积极地活下去。《东京物语》之所以成为影史最伟大的电影之一,靠的是思想与内容。它的魅力,从来不在电影中说教,但它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角色,每一个画面都能叫人冷暖自知。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没有多少娱乐性,却可以成为经典,因为拍的不仅仅是电影,是一个人的一生,更是一个人如何为人处事、人情世故,与父母相处的教学片,片中有每个人都可以共情的爱和现实。在日语片领域,《东京物语》正逐渐取代黑泽明作品的地位。
|
《保尔·柯察金》1957,苏联基辅艺术电影制片厂,另有1942年苏联、1975年苏联、1999年俄罗斯20集电视剧、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合拍电视剧 |
编剧:康斯坦丁·伊萨椰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Исаев,Konstantin Isayev,1907-1977);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Nikolai Ostrovsky);
导演:亚历山大·阿洛夫(Aleksandr Alov)、弗拉基米尔·纳乌莫夫(Vladimir Naumov);主演:瓦西里·兰诺沃依(Василий Лановой,1934-2021)、艾尔莎 拉兹金(Elza Lezhdey)、塔蒂亚娜 斯特拉丁娜(Tatyana Stradina)、弗拉基米尔 马连科夫。 影片根据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讲述革命者保尔·柯察金奋斗的故事。他的苦难童年,战争烽火和艰苦劳动,锤炼了他的意志。当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后,仍坚持工作。正是保尔·柯察金的经典独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鼓舞和激励了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充满革命理想和青春热情的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1957年译制了该片(配音演员:徐雁、叶琳琅、马玉玲、孙敖、马陋夫、肖南等)。该片及原著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人。 |
 |
《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法国|东德|意大利,1958年3月12日在法国上映,另有1930、2012年两个版本) |
 |
编剧:让-保罗·勒沙努瓦、Michel Audiard、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等;导演:让-保罗·勒沙努瓦(Jean-Paul Le Chanois);主演:让·迦本(Jean Gabin-冉·阿让)、布尔维尔(Bourvil-德纳第)、贝亚特丽斯·阿尔塔里巴(Béatrice Altariba- 珂赛特)、贾尼·埃斯波西托(马吕斯)、贝尔纳·布里埃(Bernard Blier-沙威)。1958版非常忠实雨果原著,细节比其他版本更丰富。||||| 十九世纪巴黎,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饱食终日的法官判处19年苦役。出狱后,冉·阿让被米利埃主教收留过夜,却因偷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捉回。主教称银器是送他的,使冉·阿让免于处罚。主教感化了冉·阿让,他化名马德兰,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警长沙威的出现,他因暴露身分而被捕。逃出后,冉·阿让得知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从市侩小人的手中救出孤女珂赛特,前往巴黎。长大的珂赛特,在他帮助下,与自己所爱的马吕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冉阿让以无私的付出,终于感悟了沙威,甘愿以死殉道,酷法下的悲惨世界终于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该片结束语:他,安息了。冉·阿让幸福的死去,因为他真正的活过。他把这个人从悲惨的境遇中解脱出来,当这个人走进了生活的时候,他死去了,正像白天消失、夜晚来临一样。
|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 英国、美国,1962年12月10日在英国上映) |
编剧:迈克尔·威尔逊、罗伯特·鲍特
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英国,1908-1991); 主演:彼德·奥图(Peter O'Toole,爱尔兰,1932-2013)、亚利克·基尼斯、安东尼·奎恩、杰克·霍金斯等。||||| 该片改编自英国军人作家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的回忆录《智慧七柱》。以土耳其入侵阿拉伯半岛为背景,讲述了英国陆军情报官劳伦斯带领阿拉伯游击队炸毁铁路,成功使阿拉伯各族维系在一起的故事。1963年该片获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配乐等7项大奖、第20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2004年英国电影杂志《TOTAL FILM》评选了“50部最伟大的史诗电影”,该片位列第一位。
它是一部伟大的惊险片,做到了事实和艺术的巧妙结合。既忠于真实又超出真实,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其独特之处在于把两个不可兼得的地方成功地结合起来;既展现了战斗场面,又剖析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劳伦斯高深莫测、胆略过人、又受虚荣和情欲支配的冒险狂形象。和其它战争题材电影有很大不同,虽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但情节完全跳开了主战场,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交锋,却依然给人以震撼。它是一部具有深意的电影。当劳伦斯因杀戮和复仇而扭曲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时,大卫·里恩借助阿里的视角来旁证劳伦斯梦想的破灭。这种凸显理想主义是如何在残酷现实面前幻灭的前后对比,不仅震撼有力、张力十足,而且引人深思。该片既是对劳伦斯英雄行为的讴歌,也是对大英帝国最终结局的挽歌。 |
 |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美国,20th Century Fox ,1965年3月2日在美国上映) |
 |
编剧:乔治·胡达勒克、霍华德·林赛、拉塞尔·克劳斯、恩斯特·莱赫曼、玛丽亚·冯·特拉普;
导演:罗伯特·怀斯(Robert Wise, 1914-2005); 主演: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 1935-)、克里斯托弗·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 1929-2021)、埃莉诺·帕克。||||| 该影片改编自玛利亚·冯·特拉普(奥地利)自传体小说《特拉普家庭演唱团》(1949),该书先是被拍成了德语电影《川普一家》,后又被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最终由好莱坞改编为电影。讲述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奥地利萨尔兹堡,一名实习修女作为旅居男爵的家庭教师,用她的纯真、善良、活泼、歌唱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不但得到他七个儿女的喜爱,最后还与男爵牵手,并帮助全家逃出纳粹魔掌。
该片以音乐为核心,通过音乐歌曲推动情节。片中玛丽亚与孩子们的欢乐时光与音乐紧密相连,玛丽亚教孩子们唱《Do.Re.Mi》的情节,将音乐与电影画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和冲击。片中其他歌曲如《玛丽亚》、《我有信心》、《翻过每一座山》、《雪绒花》等也具有深刻意义和情感表达。这些音乐通俗易懂,又不失高雅品质,通过音乐的力量,观众得以沉浸在故事中,并享受到音乐与情感的共鸣。该片获第38届奥斯卡十项提名,最终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音乐五项大奖。不愧为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的经典 ,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
《简爱》Jane Eyre(英国|美国,1970年12月英国上映,另有1910、1943、1983、1996、2011五个版本) |
编剧:Jack Pulman、夏洛蒂·勃朗特;导演:德尔伯特·曼(Jean-Paul Le Chanois);主演:乔治·C·斯科特、苏珊娜·约克。1970年版堪称经典,强调平等抗争与独立精神,苏珊娜·约克的简爱做到了自尊自爱、气质庄严,乔治·C·斯科特的罗切斯特性格鲜明,层次丰富;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主题音乐大气磅礴,深沉隽永,极好的衬托了电影情节氛围。它也是国人最熟悉的版本,上译厂邱岳峰和李梓等群体大师级的配音堪称经典,译制版的人物对话效果甚至超过了原版。1972年该片获得第24届艾美奖(杰出音乐)。||||| 简·爱父母早亡,舅母把她送进洛伍德孤儿院,毕业后被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为家庭教师。来到桑费尔德,在罗切斯特先生家作家庭教师,她善解人意,懂得如何与庄园里的人更好地相处,也懂得如何维护好自己的尊严。罗切斯特先生脾气古怪、个性独立,表面阴郁刻薄,内心却很善良,痴情、倔强。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简·爱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切斯特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桑费尔德。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在牧师向简·爱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切斯特先生。当赶回桑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简·爱赶往罗切斯特先生住的芬丁,投入罗彻司特先生的怀里……。简·爱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纯洁而美好。简·爱的爱情世界里,简单而纯粹,不为财富,不为权势,只有两个人精神的契合,心意相通。她追求爱情和婚姻中的平等地位和自由。
|
 |
教父 ★ The Godfather (1972,美国,派拉蒙影业,1972年3月24日在美国上映) |
 |
编剧: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 1920-1999, 意裔美国作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 意裔美国人); 主演: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1924-2004)、阿尔·帕西诺(Al Pacino, 1940-)||||| 该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1969年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教父唐·科里昂的小儿子迈克尔如何成为新教父的故事,把小说中虚构的纽约黑手党塑造成一个实现美国梦的家族奋斗史。血雨腥风和温情脉脉,在这部里程碑式的黑帮史诗巨片里真实上演。《教父》以沉郁冷静的风格讲述了一段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黑帮史诗,奠定了其后黑帮电影的基调,“它成了黑帮故事的一个永恒的范本和楷模”,它不仅是一部讲述暴力、权谋和丛林法则的黑帮电影,在黑帮故事之上,它还是一段男性成长故事,一部移民家族史,一则反美国梦的寓言。《教父》是一部悲剧。它的悲剧根源在于,故事表层呈现出的所谓“人生智慧”、“处世哲学”、“阴谋权术”,与故事里层支撑主人公行动的价值观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她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一幅气势恢弘的“社会图卷”,一部最具史诗气魄的揭露黑社会明争暗斗内幕的影片。1973年该片获得第45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3项大奖。第30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电影配乐5项大奖。 |
《战争与和平》1966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另有1956-美国,2007电视电影-多国合拍,2016英国BBC电视剧三个版本) |
原著:列夫·托尔斯泰,编剧:谢尔盖·邦达尔丘克、Vasili Solovyov;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主演: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等。1966苏联版本堪称经典,先后获得1965年第四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电影节大奖,1968年第2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1969年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该片以全景视角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显露了历史和现实交织、壮阔和细腻并举、沉郁和诗意共存的风格。影片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1820的重大事件。通过对四大家族为代表的俄国宫廷官僚和上层贵族以及以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三位主角为代表的个人对国家、战争、个人命运的思考,勾画出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社会的风貌。充分表现出苏联电影所特有的雄浑悲壮气度,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传奇。原著《战争与和平》自从问世以来,也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72,苏联,高尔基中央儿童与少年电影制片厂,2005年中国摄制19集电视剧,2015年俄罗斯版 |
 |
编剧: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导演: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烈·马尔蒂诺夫、伊琳娜·鲍里索夫娜·舍夫丘克、叶莲娜·德罗佩科、奥斯特罗乌莫娃·奥丽加·米哈依洛芙娜||||| 该片改编自鲍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了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一个排的四联装高射炮的炮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一天,班长丽达在不远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军。瓦斯柯夫带领一支小分队去搜查敌军,成员包括丽萨、迦尔卡、丽达、索妮娅、冉妮娅、等五个姑娘。队员们英勇牺牲了,受重伤的丽达不远连累准尉把儿子托付给他后饮弹自尽。悲愤的瓦斯柯夫一举歼灭敌军营,完成了任务获得援救。多年后,瓦斯柯夫带着丽达那个现在是军官的儿子来到当年他母亲牺牲的小树林,对所有的女兵们表示了深深的敬意。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它体现了对人物个体的关怀,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战争对美好生命的摧残。影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又获列宁奖金。 |
《佐罗》1975 法国、意大利;1975年3月6日在意大利首映,3月15日在法国上映。 |
编剧:乔治·阿洛里奥,导演:杜奇奥·泰萨利,主演:阿兰·德龙、奥塔维亚·皮科洛、斯坦利·贝克、恩佐·塞鲁西科等。 西班牙人在南美洲殖民统治时代,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新总督米盖尔在上任"新阿拉贡(今:哥伦比亚玻利瓦尔省)"地区的途中被杀,临死时把官印交与好友“欧洲第一剑士”唐·迭戈(阿兰·德龙饰),要其承继遗志。三个月后,新总督突然出现。与此同时,民间传说一位蒙面黑侠从天而降,警恶惩奸,锄强扶弱,“佐罗”的英名不胫而走,令殖民者大为头痛,而新总督的身份更令人怀疑。身兼总督和侠客双重身份的迭戈与残暴的韦尔塔上校(斯坦利·贝克饰)斗智斗勇,终于铲除了这个恶棍,为当地百姓除了大害,告别了新阿拉贡。这个主持公道、追求自由的义侠佐罗又跨上枣红马去行侠仗义了。《佐罗》是1976年后第一批引进中国的译制片,当时译制片刚刚兴起,电影对欧洲文化与艺术的表现,历史风貌的还原,在中国观众中很受欢迎。除了阿兰·德龙与斯坦利·贝克在影片中精湛的演技,童自荣的配音也为影片在中国的传播增色不少,超过7千万人观看了该片。
|
 |
《尼罗河上的惨案》 1978,英国,1978年9月29日在美国上映 |
 |
编剧:安东尼·沙弗尼、阿加莎·克里斯蒂;导演:约翰·古勒米(John Guillermin,1925-2015),主演:彼德·乌斯蒂诺夫、简·柏金、洛伊丝·奇利斯、贝蒂·戴维斯等
||||| 该片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艘在埃及尼罗河上满载异国游客的豪华游轮发生了三起诡异杀人事件,林内特在睡梦中被枪杀,她的女仆路易丝随后也因发现凶手线索而被杀,最后,一个目击证人奥特勃恩太太在正要指认凶手时也被窗外子弹击毙。这一系列谋杀案使得整条游船变成了“死亡之旅”,船上人人自危,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凶手,而在船上度假的侦探波洛也被卷入其中。最后,波洛从被洒的酒、有枪眼的披肩、留有红墨水的指甲等细节入手,通过一些特殊语言,探幽发微,找出其内在联系,剖析精确得当,解开了这个悲剧事件的真相,显示出大侦探的魅力。1978年,该片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女配角奖。1979年获得第5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
天堂电影院 (Nuovo cinema Paradiso,意大利克里斯托蒂电影公司,1988年11月17日在意大利上映) |
编剧:朱塞佩·托纳多雷、万纳·帕奥里;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意大利,1956-) 主演:菲利普·努瓦雷(Philippe Noiret,法国,1930-2006)、萨瓦特利·卡西欧(Salvatore Cascio, 意大利,1979-)、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法国,1941-2022)。西西里岛吉安加村有座小教堂,教堂前有一家叫“天堂戏院”电影院。小镇的小男孩多多喜欢看电影,更喜欢看放映师艾佛特放电影,他和艾佛特成为了忘年之交,在胶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在这个陈旧而狭暗的小电影院里,承载着无数欢声笑语,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甚至是生老病死,火灾人拆,逐渐拼凑成属于一代人的生活记忆......。这是一段属于萨尔瓦多的人生历程,一幅西西里小镇的浓缩风情画;一部关于电影和影人的至高礼赞、一份对于爱与曾经的深远回忆。贫瘠破旧的小镇,掩抑不了孩童的调皮与灵气。那里,有多多青葱岁月的全部映像、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还有那些短暂而又永恒的“爱”。“人生不像电影,人生...辛苦多了”,多多一直记着艾佛特的这句教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天堂电影院”:记录着“观众”中的人间百态、放映着光影般的生活记忆。当坎坷历尽、风雨过后的暮然回首,才渐恍悟:往事的遗憾,也可以是如此珍贵而回味。当爱已成往事,有多少爱可以重来?1989年获第42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1990年获第6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第47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