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经典 —— 最爱芭蕾  Ballet 

在所有的舞台艺术中,最具艺术气质、最精美华丽的莫过于芭蕾舞,她使人沉浸于神话般的梦幻仙境,向往真善美的理想世界。

   
      

芭蕾舞是以哑剧方式用音乐、舞蹈表达戏剧情节的艺术形式,女性足尖舞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17世纪末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定型于18世纪的法国巴黎,19世纪末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达到辉煌,至今已四百年余年。专业上认为,芭蕾舞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五个时期,分别称为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和当代芭蕾时期。芭蕾舞属于典型的高雅艺术,为全世界所钟爱。

1581年10月15日在法国巴黎宫廷中正式出演的芭蕾舞剧《皇后的喜剧芭蕾》(Ballet Comique deLa Reine)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一部芭蕾舞剧,其脚本亦被正式出版。至今,被世界公认的经典芭蕾舞剧目主要有:《关不住的女儿》(1789) || 《仙女》(1832) || 《吉赛尔》(1841) || 《海盗》(也称《海侠》,1856) || 《堂·吉诃德》(1869) || 《葛蓓莉娅》(1870) || 《希尔薇娅》(1876) || 《舞姬》(1877) || 《天鹅湖》(1877,1895) || 《睡美人》(1890) || 《胡桃夹子》(1892) || 《蕾蒙达》(1898) || 《火鸟》(1910) || 《牧神午后》(1912) || 《卡门》(1931) || 《罗密欧与朱丽叶》(1785/1940) || 《灰姑娘》(1945) || 《斯巴达克斯》(1956) || 。它们已成为世界各地众多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经久不衰。

世界公认的一流古典芭蕾舞团有七个: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美国的“纽约市芭蕾舞团”和常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美国芭蕾舞团”。

中国的芭蕾舞艺术发展较晚,主要是新中国成立、1950年代以后通过向苏联学习,很快有了明显的进步。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于1958年排演了整部《天鹅湖》,1963年中国歌舞剧院芭蕾舞团正式成立,并于1964年在北京创作排演了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创作排演了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堪称中国芭蕾舞剧的原创经典,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集体智慧弥补了经验不足,使芭蕾中国化的探索,起点较高,成绩显著。

 《关不住的女儿》(La Fille Mal Gardee,1789.7.1 在法国波尔多大剧院公演)
    让·多贝瓦尔编导的两幕三场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亦称《无益的谨慎》):  法国乡村,纯朴善良的乡村少女丽莎(Lise)不顾母亲西蒙(Simone)太太的反对,爱上了长工柯兰(Colas)。贪财的母亲想把女儿嫁给富有的磨坊主的傻儿子阿兰(Alain)。柯兰在长工们的帮助下,混进了丽莎家与她约会。西蒙太太突然回家,柯兰急忙躲进储藏室。母亲因丽莎不服从旨意,将她关进了储藏室。不久,磨坊主带儿子来订婚,众人打开储藏室门,结果走出来的却是一对恋人。西蒙太太无可奈何之下,答应了女儿与柯兰的请求,并祝福他们幸福。
   《关不住的女儿》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开创了“情节芭蕾”的先河,也是至今还在剧院里上演的最古老的芭蕾剧目之一。


 《仙女》(La Sylphide    1832.3.12 在法国巴黎皇家音乐学院首演)   
    意大利舞蹈家菲利普·塔里奥尼( Filippo Taglioni 1777—1871)编导、并由其女儿玛丽·塔里奥尼(Marie Taglioni,1804-1884)饰演仙女的两幕芭蕾舞剧《仙女》描述了青年农民詹姆斯与女友艾菲以及仙女西尔菲达之间的爱情故事:苏格兰农民詹姆斯在与表妹艾菲订婚的当天却在巫婆的魔法驱使下抛弃了艾菲,与仙女奔向了森林,并听从了巫婆的话,将一条丝巾缠在了仙女的身上,幻想她能永远属于自己,但仙女却被丝巾紧紧缠住,死在了詹姆斯的怀里。

    芭蕾舞剧《仙女》在巴黎的成功上演,标志着芭蕾舞发展史上浪漫主义时期的开始。玛丽·塔里奥尼被认为是第一个在全本芭蕾舞剧中都用足尖跳舞的芭蕾舞女演员,成功地塑造了飘飘欲飞的仙女形象。她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优雅风格与平衡姿势,如“阿拉贝斯克(Arabesque,中文名迎风展翅,是芭蕾舞者的基本舞步之一)”,并建立了职业舞者必须达到的新技术标准。
Arabesque,中文名迎风展翅,是芭蕾舞者最常练习的舞步之一

 《吉赛尔》(Giselle,  1841年在巴黎歌剧院公演)
    《仙女》和《吉赛尔》是浪漫主义芭蕾的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两个舞剧都对原来的芭蕾服装进行了重大改革——用过膝的、形似一口钟的白纱裙代替了原来笨重的旧服装。而且正是在这一时期,女演员首次穿上了脚尖鞋以表现轻盈欲飞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感觉。因此,后人把这一时期的芭蕾舞剧形象称为"白色浪漫"。而舞剧《吉赛尔》无论在它严谨的戏剧结构、深刻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的刻画、编舞的创作手法与舞蹈精彩的处理等方面都达到了白色浪漫的顶峰,因而成为人类文化艺术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葛蓓莉娅》(Coppelia 1870.3.12 在法国巴黎皇家音乐学院首演)   
    《葛蓓莉娅》是“法国芭蕾音乐之父”利奥·德里布(Leo Delibes)的代表作之一,是标志浪漫主义芭蕾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作品。舞剧脚本取材于德国浪漫派作家霍夫曼(E.T.A.Hoffmann)的小说,由查理·纽特和圣-列翁改编,分为两幕三场。剧情叙述年轻的法朗兹对漂亮的少女葛蓓莉娅着了迷,引起了他的未婚妻斯娃尼尔达的妒忌。后经斯娃尼尔达揭穿,葛蓓莉娅原来是玩具制作师葛培留斯所造的一个玩偶。一对情人重归于好。


 《海盗》(Le Corsaire 1856.1.23 在法国巴黎歌剧院首演)
    三幕芭蕾舞剧《海盗》(也称海侠)是根据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名作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土耳其人占领希腊的年代,讲述了海盗首领康拉德和渔家姑娘米多拉追寻爱情和自由的故事。最初是由V.D.圣-乔治和J.马齐耶编剧,J.马齐耶编导,阿道夫·亚当(Adolphe Adam)作曲,1856年1月23日在法国巴黎歌剧院首演。1858年,法国编导佩罗以J.马齐耶版本为基础,将这一舞剧搬上俄国舞台,并使之成为俄国芭蕾的保留剧目。此后,马利乌斯·彼季帕(1863)、戈尔斯基(1912)等人多次修改重排,形成多个版本。
   剧情:序幕,夜色笼罩着风浪中的爱琴海。一群不屈从土耳其占领军的海盗奋力搏击狂涛巨浪,终至桅倾船覆,海盗船为海浪所吞没。第一幕:海盗首领康拉德和他的朋友阿里、比尔邦托挣扎上岸,却又昏倒在海滩。风暴停息,米多拉、高尔娜等渔家姑娘在海边发现了康拉德,并在搜捕海盗的士兵们到来之前将他们隐藏起来。然而姑娘们却都不幸落入人贩子阿赫麦特之手......


 《堂·吉诃德》(Don Quixote 1869.12.26首演)   
    芭蕾舞剧《堂·吉诃德》是根据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是古典芭蕾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首演于1869年12月26日,著名芭蕾编导大师彼季帕编舞,音乐是由奥地利作曲家明库斯创作。芭蕾舞剧《堂·吉诃德》与彼季帕编导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名剧并列被称为芭蕾舞坛的经典代表作品。

    塞万提斯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堂·吉诃德,勇敢追求梦想,理解美丽、忠诚的独特个性,扶弱济贫的浪漫骑士之风。舞剧以堂·吉诃德冒险旅程中“成人之美”的特殊经历为主线,突出表现其高尚勇敢的骑士精神。序幕,堂·吉诃德在若即若离的梦幻中,想象自己是一位行侠仗义的骑士英雄,并希望能将自己的英雄事迹浓缩到他见到的杜西尼娅身上。第一幕:喧嚣的集市,吉特丽和理发师巴西里奥在欢庆自己的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 后来堂·吉诃德成全他们之间的美丽爱情。


 《希尔薇娅》(Sylvia,  1876.6.14 在巴黎歌剧院公演)
    由路易斯.梅朗特编舞的三幕芭蕾舞剧《希尔薇娅》是19世纪法国作曲家、有着“法国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利奥·德里布(Leo Delibes)的代表作。舞剧取材于意大利诗人塔索(Tasso)的名作《阿曼达》(Aminta),是一部有着浓郁法国风格的神话舞剧,讲述了一个人神相爱的爱情故事。
   牧羊人阿曼达爱上了美丽的仙子希尔薇娅,借着月光,他神往地注视着自己的心上人。林中嬉戏的女猎神们发现了他,希尔薇娅异常恼怒。为了报复,她朝爱神雕像射去一箭。阿曼达为救护爱神中箭倒下。爱神回敬一箭,既是惩罚,又是祝愿......


 《舞姬》(La Bayadere 1877.2.4 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   
    马利乌斯·彼季帕(后来戈尔斯基也曾)编导、莱昂·明库斯作曲的两幕芭蕾舞剧《舞姬》取材于古代印度寺庙中舞姬的传奇生活,其复杂的戏剧性与高难的舞蹈技巧成为芭蕾舞团艺术实力的检验,其恢弘的舞美场景、充满神秘的印度神庙、色彩瑰丽的皇宫建筑更极力衬托了舞剧场景。
    剧情:伺奉寺庙的舞姬尼基娅与英俊骁勇的武士素罗尔互生爱恋,一往情深。这使得示爱遭拒的婆罗门祭司拉哲心生妒忌、决意报复。拉哲先蓄意害死尼基娅,后强迫素罗尔与他女儿成婚。在一次祭神的典礼上,尼基娅双手捧着花篮跳舞,被藏在其中的毒蛇咬死,临死前,她告诉素罗尔千万别忘了自己的誓言。素罗尔痛苦不堪,在接下来的婚礼上,宫殿轰然坍塌,所有人都被埋没。尼基娅的幽灵在空中飘荡,并在她心上人身边徘徊。


 《天鹅湖》(Swan Lake 1877莫斯科首演失败,1895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公演大获成功)
   四幕童话芭蕾舞剧《天鹅湖》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各地上演次数最多、被最多人知晓的芭蕾舞剧,堪称芭蕾舞的代名词。该剧由温塞尔·列津格尔编导,柴可夫斯基作曲,1877年于莫斯科模范剧院首演失败(因编导水平不够)。直到1895年,由马利乌斯·彼季帕重新编导的第一幕、第三幕与列夫·伊万诺夫编导的第二幕、第四幕共同合成的全新版本再次公演,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成为世界公认的最佳版本。令人遗憾的是,彼时柴可夫斯基已经去世一年多了。
   《天鹅湖》剧情取材于德国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年轻的王子齐格弗里德在皇宫中与同伴庆祝自己的成年日并被封为骑士的那天黄昏,看到了一群天鹅,他跟随她们来到了天鹅湖畔,爱上了其中一只最美的白天鹅--奥杰塔,并向她起誓在皇宫的选妃舞会上将选她做自己的新娘。但在舞会上,王子却被魔王罗德巴特带来的外表酷似白天鹅的黑天鹅奥吉莉娅所迷惑而背叛了奥杰塔,当他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冲向天鹅湖边请求奥杰塔宽恕,经过与魔王罗德巴特的一场搏斗,王子战胜了魔王并冲破他的阻挠,重新获得了奥杰塔的爱情,一对有情人终于战胜了邪恶,重新站在了一起。


 《睡美人》(Sleeping Beauty 1890.1.3 圣彼得堡帝国剧院首演)   
    三幕芭蕾舞剧《睡美人》取材于法国作家夏尔·佩罗1697年创作的童话小说《沉睡森林的美人》,柴可夫斯基作曲和马利乌斯·彼季帕的编导,使其成为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大型芭蕾梦幻剧。其动人的音乐旋律、高雅流畅的舞蹈风格、个人芭蕾技巧与双人舞技艺的充分发挥,再加上富丽堂皇、豪华宏伟的布景服装,使其被世人公认为“古典芭蕾舞的百科全书”和经典之作。
   世界许多芭蕾艺术团都以能演《睡美人》而感到自豪,因为这出豪华的梦幻舞剧不仅要求巨大的开支费用,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很强的演员阵容。虽然世界各国上演的版本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保留了100多年前彼季帕编舞的精华,使古老的《睡美人》永葆青春并放射出永不消失的光芒!


 《胡桃夹子》(Nutcracker 1892.12.18 首演于俄罗斯圣彼德堡的马林斯基剧院)
   俄罗斯两幕童话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彼季帕根据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Hoffmann,1776–1822)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改编而成,由列夫·伊凡诺夫编导,柴可夫斯基作曲,全剧共分两幕,讲述了在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只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并最终和王子并肩同骑可爱的驯鹿,飞向神往的天堂。
   这部舞剧以华丽壮观的场面、诙谐有趣的表演,更重要的是柴可夫斯基以最诱人、最悦耳的管弦乐色彩,来妆点一首首舞曲,赋予舞剧以强烈的感染力。使《胡桃夹子》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舞剧之一,有“圣诞芭蕾”的美誉。在西方,观看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已经成为人们欢度圣诞节不可或缺的活动。


 《蕾蒙达》(Raymonda   1898.1.7 首演于俄罗斯圣彼德堡的马林斯基剧院)   
    马里乌斯·彼季帕(Marius Petipa)编舞、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lazunov)作曲的三幕芭蕾舞剧《蕾蒙达》描述了中世纪法国普罗旺斯省美丽的多利斯女伯爵雷蒙达的情爱纷争,她辗转于青梅竹马的让·德·布莱尼伯爵和深深为她痴迷、欲与其私奔的阿拉伯王子阿卜杜拉曼之间。舞剧中多个华彩乐章,如婚礼上宏大的匈牙利恰尔达什群舞场面,令人叹为观止;而新郎新娘的古典大双人舞更是气度非凡、 技惊四座,并因此成为国际芭蕾比赛中的指定参赛剧目。

    《蕾蒙达》融合了华丽的色彩和奔放的激情,情感纠纷更加激烈。蕾蒙达这个角色一直被认为是经典芭蕾中最复杂的角色,要求演员有最高的舞蹈技巧、优美的体态以及令人信服的演技来传达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冲突。


 《火鸟》(Firebird    1910.6.25 首演于巴黎歌舞剧院)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米哈伊尔·福金(Mikhail Fokine 1880-1940)编导的独幕二场芭蕾舞剧《火鸟》:  王子伊凡出猎迷路,走入魔王卡斯特切伊城堡旁的果林,逮住一只羽毛闪光的火鸟。伊凡放走了它,得到一支金羽毛作为酬谢,并在火鸟帮助下消灭了魔王,解救了被囚禁的少女和化为石头的青年们。
   《火鸟》的音乐使用了不规则节奏和不谐和音,反而形成独特、绚丽的管弦乐风格,为这部芭蕾舞剧营造出一种创新精神,并聚合为现代芭蕾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牧神午后》 (L'apres-midi d'un Faune    1912.5.29 在巴黎首演)   
    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克劳德·德彪西作曲、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瓦斯拉夫·尼金斯基自行编导并主演的独幕芭蕾舞剧《牧神午后》在柔美的音乐衬托下,全剧充满了青春情欲的冲动,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美感:夏日午后,牧神懒散地躺在树荫下,七位美丽的仙女飘然而至,牧神躲在了岩石背后。仙女们脱衣准备沐浴,兴奋的牧神跳了出来,他开始不停地向仙女们召唤。仙女们被牧神的举动惊吓,纷纷躲闪。一位好奇的仙女被牧神的样子所吸引,她开始和牧神一起跳舞,但牧神越来越炽烈的激情,这把位仙女也吓跑了。牧神十分沮丧,他拿着仙女掉下的面纱躺在了树荫下,仿佛投入了女神的怀抱。
   《牧神午后》预示着“现代芭蕾”时期的到来。


 《卡门》(Carmen 1931)
   根据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贝尔·梅里美(Mérimée)的中篇小说《卡门》(Carmen,又称《嘉尔曼》)改编, 比才作曲、罗兰·佩蒂编导的五幕芭蕾舞剧《卡门》:  女舞者飘逸的裙摆,热辣的眼神,男舞者发达的肌肉,富于张力的动作,新古典芭蕾舞剧《卡门》的舞台风格正如吉普赛女郎卡门的个性,热烈张扬,狂放不羁。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 Juliet 1785/1940.1.11 于基洛夫国家歌剧芭蕾剧院首演)
    三幕13场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根据威廉·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改编,最初由威尼斯人奥萨比沃·路茨编导,1785年首演。而最为成功的则是1940年俄罗斯著名作曲家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受邀作曲、舞蹈家雷尼·米·德拉甫洛夫斯基编导,1940年1月11日,基洛夫芭蕾舞团于基洛夫国家歌剧芭蕾剧院首演,几百人组成的乐队,营造出迷人的旋律、华彩的和声,更有芭蕾舞技炉火纯青的佳琳娜·乌兰诺娃和康斯坦丁·瑟基耶夫担任主要角色,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灰姑娘》(Cinderella    1945.11.21 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
    以著名的格林童话为蓝本,1945年俄罗斯著名作曲家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作曲、罗斯迪斯拉夫.扎哈洛夫(Rostislav Zakharov),莱昂尼德·拉若斯基编导的两幕三场芭蕾舞剧《灰姑娘》:  描述被继母和两个姐姐欺负的善良美丽少女——灰姑娘在仙女的帮助下,与王子终成眷属的童话故事。


 《斯巴达克斯》(Spartacus 1956年12月7日在基洛夫歌剧院首演大获成功)   
    芭蕾舞《斯巴达克斯》创作于1950-1954年间,与芭蕾巨匠巴兰钦齐名的前苏联编舞家尤里·格里戈罗维奇,与作曲大师哈恰图良在上世纪合作完成了这部芭蕾舞剧。哈恰图良谱写的音乐充满强有力的对抗性和戏剧性,时而抒情优美,时而雄浑激昂,充满张力。因此,这部芭蕾舞剧被称为“交响芭蕾”,是哈恰图良确立国际大音乐家地位的标志性作品,也成为20世纪新古典主义芭蕾的不朽杰作。

    芭蕾舞剧《斯巴达克斯》剧情:公元前74年,罗马统帅克拉苏去罗马城附近的卡普阿角斗士学校挑选奴隶斯巴达克斯和另一位非洲奴隶进行生死角斗。角斗中,非洲人把生命留给斯巴达克斯,自己去愤怒冲向观看角斗的克拉苏,被克拉苏的警卫刺死。斯巴达克斯要为这位非洲朋友报仇,于是开始了暴动,奴隶们攻克并占领了克拉苏的宫殿,这场暴动威胁着罗马元老院。于是,元老院便指派克拉苏去消灭节节胜利的奴隶。最后,斯巴达克斯和战友们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红色娘子军》(Red Army of Women    1964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在北京首演)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成立,在学习、引进西方古典芭蕾的同时,创作中国自 己的芭蕾舞剧目已刻不容缓。遵照周恩来“要搞革命题材剧目”的指示,剧团选择了《红色娘子军》作为他们创作的第一 部中国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梁信的同名电影剧本改编。舞剧编导: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等;首演女主角:白淑湘饰琼花(后改由薛菁华饰演,并更名为吴清华);吴静珠饰连长;男主角:刘庆棠饰洪常青;李承祥饰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赵汝蘅饰琼花战友;万琪武饰老四。
    这部舞剧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古典精华与中国的民族风格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白毛女》(THE WHITE HAIR GIRL    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芭蕾舞团于第六届“上海之春”首演)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由上海舞蹈学校于1964年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创作,该剧由黄佐临先生担任艺术指导,舞剧编导:胡蓉蓉、 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作曲:严金萱。舞台美术设计:胡冠时、杜时象等。主演:蔡国英(饰喜儿)、顾峡美(饰白毛女)、凌桂明(饰王大春)、孔令璋(饰赵大叔)、董锡麟(饰杨白劳)、王国俊(饰黄世仁),陈才喜(饰穆仁智)。
    芭蕾舞剧《白毛女》共计八场,保留了歌剧版本中的基本人物关系、戏剧冲突以及歌剧的大部分唱段和音乐,还创作了多首独唱、齐唱、合唱,用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同时,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成为中国芭蕾舞艺术的又一经典之作,至今已出演达16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