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 图 天 下   Atlas and Maps Collection 

地图是我毕生的事业与追求——中国地图作品收藏(民国部分地图作品)  China Maps & Atlas Collection(1912-1949)

 
中国分省新图(申报馆60周年,特16开,1933-1948共5版);中华民国新地图(申报馆60周年,8、4开,1934)
                
第1版(1933年)
第2版(1934年)
第3版(1936年)
第4版(1939年)
战后订正第5版(1948年)
为纪念《申报》创刊60周年,1930年秋,在《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召集的商讨纪念《申报》创刊60周年聚会上,著名地质学家、地理学家丁文江提出编制一部全国性地图集作为纪念,史量才接受了这个建议。图集的编纂领导工作由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共同负责,具体的编制工作则是由曾世英领导一个10余人的班子承担。经过两年多艰辛努力,终于1933年3月编制完成。该图集原计划只出8开本一种,考虑到开本较大、篇幅较多,售价较高影响市场,遂决定在原图基础上,删繁就简,将地文图与人文图合并,另外编制了一部16开缩编本《中国分省新图》,作为学校教学和一般读者使用的普及本,于1933年8月先行出版,后陆续修订改版,到1948年的第五版发行量已达20余万。而大型8开精装本《中华民国新地图》于1934年4月才正式出版,包括总图7幅,分区图44幅,重要城市图2幅及地名索引等内容。全国总图包括政区、地文、交通、气象、矿产分布、农产分布、重要城市、语言区域等内容,采用亚尔勃斯割圆锥等面积投影,以北纬24°和48°为标准纬线,比例尺为1∶1 500万和1∶1 300万,图集最后附地名索引约36200条。因《中华民国新地图》和《中国分省新图》上均写有“申报六十周年纪念”字样,故统称《申报地图》。其出版发行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中国地图史上的“空前巨制”、“于中国地图辟一新纪元”。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地理杂志》和美国纽约地理学会《地理评论》等刊物多次专文加以评介,《申报地图》多次重印,发行量甚大,在国内广泛流传,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多种地图作品都是以此为依据。

所以如此,是因为《申报地图》作为“我国第一本根据实测资料,按等高线运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现代地图集”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色:一是该图集尽可能获取了各地经纬度测量成果(达千余处),采用全新制图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图集的精确度和现势性。二是表示方法科学、先进。如它的总图和分图投影都是精心设计、科学选用的;图集在我国第一次采用等高线及分层设色的表示方法取代传统人字形、笔架或符号示意表示山脉走向的地貌表示方法。三是首次在地图上显示中国地形呈三大阶梯状态势,纠正了国人千年来“五大山系横贯东西、天下山脉源于葱岭”的错误地理观念。自此,地学界形成了我国地形划分为三大台阶的概念。可以说它在推动中国地理向现代发展的进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四是图集在当时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图集出版正值九一八事变,我大片国土沦陷。图集借助地理知识的传播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之心。

         
            4开特别版(少见)               中华民国新地图(申报馆60周年,8开,1934)                4开特别版中的中国全图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部分图集(民国时期)
               
    1912年版《世界新舆图》    1913年版《中国新舆图》   1922《历代疆域形势一览图》  1917《中华民国新区域图》    1934年《中国分省图》
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CP))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甚至被称为中国近代出版的“工作母机”。1897年创办于上海,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1901年,张元济加入,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并成为商务印书馆及事业的核心,实现其“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毕生理想。由此而形成的四类出版物使商务印书馆名声大噪、影响深远,即:①编印新式教科书。②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等英语读本。③翻译出版西方学术著作。④编制出版舆图。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以传播文化知识、振兴中华为己任,出版了大量提高民族素质的书籍。但1932年部分机构、所属东方图书馆全部藏书46万册,包括价值连城的善孤本图书悉数被日军焚毁,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劫难。1946年重回上海,1950年与其它几家组建中国图书发行公司;1954年迁北京实行公私合营,1957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分出,恢复商务印书馆独立建制。商务在创立后的一百余年里,以其高远的文化理想、独到的文化眼光、成功的商业运作,在引进西学、整理国故、创立现代教育体系、促进文化学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为整个民族的现代化和复兴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教材与舆图编制出版是其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1913年首版的《中国新舆图》、1914年首版的《历代疆域形势一览图》、1917《中华民国新区域图》、1933年首版的《中国形势一览图》(万有文库附属图集)、1934年首版的《中国分省图》都是其经典代表 。
 
武昌亚新地学社编制出版的中国各省明细图(分别于1934-1937)
                 
       
以邹代钧为代表的“新化邹氏”于1895年创办武昌舆地学会,后约1905年再建亚新地学社。1908年邹代钧去世后,跟随其多年的族侄邹永煊依托亚新地学社,使邹氏制图得以传承发展。大致到民国时期的1935年,亚新地学社不断发展,共有5处分发行所,其进入鼎盛。抗战爆发,内迁新化;抗战后,又迁回武昌,经历了新的发展期,直至新中国成立,被并入地图出版社。省区图是亚新地学社所出中国地图中比重最大的,从最初的舆地学会《中国直省全图》底本开始,出版各省区地同就成为重点,到30年代末期,亚新地学社已出版了包括河北、山西、热河、察哈尔、绥远、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西康、贵州、云南等省分县详图。另外,得益于官方测绘成果,亚新地学社出版的地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实测的城市图和街道详图,以武汉为最多,还有长沙、上海、南京等地的实测地图。
                 
            
 
中华邮政舆图(1933年第2版,窄4开,为内部发行)
         
 1933年首版《中华邮政舆图》封面、(全国)舆图总目及航空邮路              河南省图幅                      中英文目录页
最早绘制于清光绪29年(1903年)的《大清邮政公署备用舆图》,仅为单幅(96x101cm)黑、红双色套印,是首次印行的全国邮政地图,堪称中国近代邮政史料“鼻祖”。其采中英文对照,表示出全国各地省会、府、州、县、乡等行政单位和邮区、邮路、电报局,以便于邮件投递。同年,由总税务司署编制的《大清推广邮政舆图》,第一次集结成册(31x20cm),内含32幅彩图,可视为中国第一本邮政图集。1907年大清海关造册处又在此前基础上,印制了规格为47x32cm的《大清邮政舆图》图集,内含22幅彩图。中华民国成立后,邮政业务进一步发展,在《大清邮政舆图》基础上,分别于1919年(民国8年)、1933年和1936年重绘、印制了《中华邮政舆图》,此处展示的是1933年(民国22年)由南京汪伪政府出版编制的《中华邮政舆图》,是在前期两版基础上,再标以新增减的铁路、航空、民船、邮差路线、长途汽车路线以及各地邮电局、所和邮报局等完善而成,亦中英文对照,非常规范细致,是中华邮政史上的巨典。
 
民国时期多个出版社编制出版的各种教学地图集(1912-1949)
                 
 最新世界形势一览图(1930年)   中等世界地图集(1933年)  中华民国建设全图(1931年)   新世界列国地图(1937年)    世界析类分国图(1936年)
自晚清起,一向以官方主导的地图编制出版逐渐向社会开放。民国时期,私营地图出版有较大发展,全国大大小小的地图商业机构有据可查的有43家之多,其性质有两种:一是专业地图出版机构,以出版地图为主,如 亚新地学社、中外舆图局、世界舆地学社、亚光舆地学社、同伦学社、亚洲舆地学社等;二是兼营地图出版的书店或报馆,影响较大的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申报》馆、亚东图书馆、开明书店、建设图书馆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成立一批小型专业地图出版社,其中有振亚舆地社、寰球舆地社、时代舆地社、上海舆地学社、新民地学社、大陆舆地学社、大众地学社、寰澄出版社、震旦地图出版公司;兼营出版地图的有新中国出版社、光华出版社、正中书局。北平则成立了复兴舆地学社。另外,解放区虽然在技术、设备上不够先进,但为了确保宣传新思想、提高民众基本素质及军事斗争的需要,也在地图编制印刷上积极努力,以新生印刷厂、新新印刷局为典型代表。这些地图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了大量丰富的地图作品,除了一般参考图外,教学地图及地图集是其最主要的地图作品种类,因其发行量大(多次修订再版),能为出版机构带来可观的利润,又有以中小学为主体的广泛社会需求,因而成为民国时期中国地图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品类。
               
    中华建设新图(1937)        世界建设新图(1937)      中华民国最新分省地图(1946)    新中国地图(1946)        中外地图新集(1948)
 
民国时期多个出版社编制出版的各种教学地图集(1912-1949)
                 
    新制中华教科地图(1931)    世界地理教科图(1944)     本外国地理教科图(1947)   中国地理教科图(1944)     战后订正第5版(1948年)
总体而言,民国时期的私营地图出版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在全国范围大量的地图发行,使人们增加了地理国情认知,扩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私营地图出版的大多数从业人员,都能坚持爱国主义立场和维护民族尊严,并体现在出版的地图中。在地图出版行业中,较为著名的主要有“邹氏家族”的邹永煊、邹兴鉅、邹新垓,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王云五、中外舆图局创始人童世亨(后并入商务印书馆)、谭廉,“申报”馆总经理史量才及“申报地图”主编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世界舆地学社的创办人屠思聪、王振,创办亚光舆地学社的金氏兄弟金振宇、金纬宇、金擎宇,并汇集了凌大夏、王守成、张家驹、马宗尧、黄镜澄、黄镜湖、卢怀远、金立煌、陆先鉴、陆承荫、刘思源、董石声、卢绵高等人,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的顾颉刚(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华书局的汪孟邹、丁詧盒,亚东图书馆的胡晋接、程敷锴,同伦学社的卢彤,东方舆地学社的洪懋熙、李长傅、陈宏谋,北平建设图书馆的白眉初(时任北平师范大学史地系主任),上海舆地学社的陈铎、葛烺,中华舆地学社的谭廉江,日新舆地学社的苏甲荣,上海复兴舆地学社的邵越崇,振亚舆地社的陈伯平等等。
                 
    中华民国分省图(1947)       中国新地图(1947)      中华新形势一览图(1924)      中国新地图(1948)        中国新地图(亚光,1948)
 
民国时期多个出版社编制出版的各种袖珍地图集(1912-1949)
           
 大陆舆地学社(1949年)          亚光舆地学社(1934、1935)             新新印刷局(1948)    世界舆地学社(1939)    商务印书馆(1924)
民国时期历经多番政府更迭,全国行政区划多次变动;工商业快速发展使人员往来、商品交易剧增,战争导致的大范围、频繁的人口流动,举国关注时局等等因素,再加上交通运输的发展,实用地图需求日益增加,但受经济条件限制,唯小开本、低定价的袖珍地图册受到更广泛的欢迎,多家袖珍地图册作品畅销一时。如亚光舆地学社1939年编制出版的《中国分省精图》,初版即供不应求,多次重印,到1949年已再版、增订、重印50余次,总印数近60万册。其它各地图相关出版机构大多也出版了各自的袖珍版地图册,包括中国及世界两种版本,并都有多次增订、重印的版本发行记录。
           
                 亚光舆地学社(1934、1935、1941)                 上海舆地学社(1941)     亚新地学社(1929)   上海震球舆地学社(1948)
 
北师大地理系编制:亚洲地形图(A0,1937)
中国省区地形图:河北省(1937)
北师大编中国省区地形图:江苏省(1937)
 
北师大地理系地图学作业(1917)
北平内外城全图
(复兴舆地学社,1948)
北师大地理系地图学作业(1917)
 
 

中国地图作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