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 图 天 下   Atlas and Maps Collection 

地图是我毕生的事业与追求——中国地图作品收藏(1966-1978年部分地图作品)  China Maps & Atlas Collection(1966-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总局,4开,1969年上海中华印刷厂印刷,内部)
       
  4开蝴蝶硬精装(国家测绘总局版)  第一幅对开 北京市 天津市 (1:75万,国际百万分之一改良多圆锥投影)            4开活页盒装(国家测绘总局版)
根据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国家科委将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列为“国家科研规划” 。这套大地图集规划共分四卷, 即:《国家普通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集》、《国家经济地图集》和《国家历史地图集》。分别由国家测绘总局、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负责编制。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总局于1958年成立国家大地图集编簒委员会,由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任主任委员。

作为真实客观、全面综合反映全国及各省区区域基本状况的《国家普通地图集》,同时还要作为其他三卷国家地图集的地理基础底图,因此, 作为“国家大地图集”的首卷,《国家普通地图集》是必须先行的奠基工程。编制任务确定后,由国家测绘总局副局长白敏主持, 具体编制任务则由地图出版社承担。陈述彭任编辑部主任,苏联专家Л.С.加蕾耶芙斯卡雅任顾问,主要编辑人员有张思俊、曾世英、刘德隆、宁笃义、黄秉成、刘寅年、杨柏如等30余人,借调北京大学等单位中青年专家140余人。1958年白敏率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地理联合会,向国家地图集专门委员会K .A. 萨里谢夫等征求了意见。

《国家普通地图集》按省区分幅,采用1:150万比例尺框架,使用全新测绘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资料,以分层设色和等高线表示地形地势。但当时新中国新测制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如按常规程序,需要多层次、多比例缩编,才能最终达到1:150万比例尺要求,非三、五年能完成,时间不允许。为此,编辑组创设了“大比例尺地图高倍缩小一次成图标描法”,为图集的编纂抢前了至少五年时间, 堪称制图史上一大创举。整部图集中,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首先编绘完成,没想却因“文革”无奈中断,为了保住历经八年大家奋力拼搏获得的珍贵成果,在几位编辑部负责人不懈努力下,终于在国家测绘总局于1969年底撤销前,将已完成的共计27幅各省区市图取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以国家测绘总局的名义刻图印刷、装订成册、内部发行(部分纸袋装的封面标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该图集内容取舍适当,地理特征表示充分,印刷精美,虽未能将全部图幅出齐,但与国外同期出版的图集相比,质量仍属上乘,堪称新中国地图史的里程碑。而真正第一版4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普通地图集》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95年才编制完成,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已经又过去了26年。

 

1995公开版4开《国家普通地图集》
 
          1969年4开活页袋装(总参测绘局版)        第十幅 宁夏回族自治区 (1:150万,边纬与中纬变形绝对值相等的等角圆锥投影)  图集编制现势性信息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地图学社出版,8开8册,1974年上海中华印刷厂1版1印,内部发行)
中华地图学社,1974年8开8册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及其内页(内部发行)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院士(1911-1992)主编,中华地图学社于1974年起陆续出版(内部发行),全套8开8册,分别有精装版、普通活页版、木盒活页版三种版式。每册首幅绘《中国全图》为序图。第一册为原始社会、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为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为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为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为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为宋、辽、金时期,第七册为元、明时期,第八册为清时期。每代图幅以某年或一时期断限,分别绘疆域、政区、重要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地名及山川、湖泊、沿海岛屿等。今政区以1970年底建制为准,后附册《地名索引》,古今对照,多色套印。

这部8开8册的空前巨著包含20个图组、304幅地图,收录了清代及前全部可考的县级及以上行政单位、主要居民点、部族名以及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海洋、岛屿等约7万余地名。除历代中原王朝外,还包括在历史中国范围内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和活动区域。 在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吸取已有的考古学、地理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成果基础上,谭其骧确定了历史上中国的范围,使它充分反映了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为今天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贡献的事实,既显示了汉族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也肯定了少数民族对边疆的扩展和巩固的重要功绩;揭示了统一逐步扩大、巩固,开发逐步深入、稳定的基本趋向。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和疆域边界等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图集》所确定的关于历史中国、中原王朝、边疆政权、非汉族政权、地方政权、自治地区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中国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等学科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这套地图为当前比较完善的以政区为主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以内容之完备、考订之精深、绘制之准确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公认为同类地图集中最优秀、最权威的版本。它是我国历史地理学最重大的一项成果,也是谭其骧最杰出的贡献。

  中华地图学社,1974年8开8册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及其内页(内部发行)                                 1988年出版的16开“释文汇编东北卷”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6开8册,1975年上海中华印刷厂1版1印,内部发行)
           
中华地图学社出版 1975年16开8册《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发行)
《中国历史地图集》8开8册版于1974年内部发行后,为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中华地图学社(上海)于1975年又出版了暗红绒布面精装16开8册的缩减版本(仍为内部发行)。《中国历史地图集》于1980年修订后公开发行了16开版(也称公开版,图上中国国界按1980年标准国界),1982-1988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精装16开8册版本。公开版最常见,有过多次印制,包装不同,其图幅内容保持未变。

1991年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繁体版(另有台湾版,与港版同样)。繁体版最晚出版,是谭先生在简体字版全部出齐后,经过全面审阅,作出的修订版本。为此,谭其骧先生特地撰写了长篇序言,认为出版历史地图理应用繁体字,但出于当时情况,采用了简体字,是不妥当的。比如“余姚”、“余杭”等的“余”字,是“餘”的简化字,但上党郡“余吾”,“余”确是本字;“谷阳”、“效谷”等的“谷”字,都是“穀”的简化字,但“平谷”、“谷口”等的“谷”字,却都是本字。诸如此类,极易混淆,非采用繁体字不行。另外,繁体版还改正了原来简体字版的一些错误。应该说,繁体字版《中国历史地图集》是目前最标准、最完善的反映中国历代政区沿革的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6开8册《中国历史地图集》。
 
世界地图集(总参谋部测绘局,8开,1974年上海中华印刷厂1版1印,内部发行)
  红色丝绒精装版《世界地图集》            1974年 8开版 世界地图集(总参谋部测绘局,内部发行)             蓝色塑面精装版《世界地图集》
1974年(实际应该晚于1975年8月)8开版《 世界地图集》是总参谋部测绘局以地图出版社1972年12月出版的16开《世界地图集》为基础放大编制的。两本图集大部分地图、文字一样,只是8开本的比例尺和字体有所放大,其优点是图面清晰,字体醒目,比较适合视力欠佳的老年人使用,但并未增加地名信息。两种图集只有一小部分内容不一致,如:8开本图集共删除8幅地图和一个表格(中国东北部图、中国东南部图、中国西北部图、中国西南部图、平壤图、苏联西部图、美国东部图、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重要岛屿图和经纬线1°的弧长表),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地中海地区、加勒比海地区4幅地形图,海洋深度的分层设色改为色调一致的蓝色,东“巴基斯坦”改为“孟加拉国(中国政府于1975年8月31日宣布承认)”,“塞拉勒窝内”改译为“塞拉利昂”,增加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底地貌图各1幅。这3幅海底地貌图是这本地图集中最具艺术特色的图幅,地貌的表示采用晕渲和鸟瞰方法绘制,立体感极强,海底大陆架、山峰、平原、海盆、海沟、峡谷等地貌一目了然。图上还注记了海洋深度等等。8开本《世界地图集》标明是内部用图,估计是供高层领导使用,发行范围不会很大。
         
地图出版社 1972年 16开版 《世界地图集》
 
“江山如此多娇”系列地图册(1966-1970)
         
                              32开版《中国地图册》, 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 新华书店发行(1966.4)
“江山如此多娇”系列地图册是带有文革特征的典型代表。以红色横幅的领袖诗句突显封面,扉页则是领袖的语录手迹(林彪、毛泽东),公开发行的32开横幅《中国地图册》中,更是以浅红色背景突出每页的主题区域,并在每页图幅上端加注毛主席语录。而后期的全国公路营运里程示意图、全国公路、铁路、水运里程资料等专用图册已经淡化很多。
             
   交通部公路运输局运务处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65.1第一版8开,1970.4北京第4次印刷)      交通部公路运输局运务处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8开,1970.5)
 
中国地图册(供革命串联用,16开,1966-1967)
          
地图出版社 1966年11月第1版《中国地图册》(供革命串联用,16开)
1966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社论,表彰大连海运学院15位革命学生,以红军为榜样,跋山涉水,从大连步行到北京。接着全国大中学校学生学习这一榜样,纷纷组织了“长征队”,奔赴全国各地,边行军、边学习、边宣传、形成了一种新的青年学生运动。为了配合“长征队”串联的需要,地图出版社利用原有版本,改变设计方案,省印几种颜色,图幅改变次序,精炼简装成册,于1966年11月赶制出了这本中国地图册(供革命串联用,16开)。因其简洁明快、层次清晰、使用轻便收到青年学生的欢迎,到12月已是第5次印刷,累计印量竟达到75万册,这可能也是地图册发行中的一个世界记录了。随后,又根据前期的公众意见进行了改版,于1967年1月出版了中国地图册(普及本,16开)。这本中国地图册到1967年5月又经多次印刷,但标注的行政区划资料截止期都是1965年12月,直到1967年8月北京第4次印刷版,其行政区划资料截止期已经改为1967年6月,但文革中因政治原因更改的地名信息仍未能反映出来。这套地图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其封面上都清晰印出了具有特定时代政治意义的毛泽东语录:“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地图出版社 1967年1月第1版《中国地图册》(普及本,16开)
 
中国地图册(普及本,18开,1966);世界地图册(普及本,18开,1971)
           
地图出版社 1966年1月第1版18开《中国地图册》(普及本)
在1966-1976年(文革)期间,18开本的《中国地图册(普及本)》和《世界地图册(普及本)》应该是适合最广大公众的一套公开发行地图册,其红、蓝、黑三色双面套印,18开本横幅简装,内容适当,经济实惠(两本合计1元),成为当时社会各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图作品。
            
地图出版社 1971年7月第1版18开《世界地图册》(普及本)
 
知识青年地图册(供上山下乡用,地图出版社1970年第1版,32开)
       
地图出版社,1970年,32开《知识青年地图册》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语。在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镇的一些居民,包括一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后,引述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了农村劳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以及“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和“广阔天地炼红心”是这场运动的典型口号。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1966、1967、1968年两类三届,被称为“老三届”)学生,全部前往农村。据统计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地图出版社1970年首版的《知识青年地图册》正是这一时期推出的“农村版图书”的典型代表。其读者对象是农村知识青年、农村干部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上更广大的受众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本图册成为他们走向广阔天地、放飞理想的实用工具和精神寄托。这是一本少有的32开“小而全”综合性图册(以往世界和中国都是单独成册),其包括了宇宙、地球、地图等基本背景知识,同时又囊括了世界各大洲的区域概况和中国整体及各省区的区域地形、政区等基本空间信息,图册后部还附有针对各图幅的文字说明。可谓小巧精炼、浓淡相宜、图文并茂、全面综合。
 
世界地图集(16开,1972)
中国分省地图集(16开,1974)
亚洲地质图(500万,1975)
20世纪中外大地图(新学会社1906版;中华书局1975年翻印)
 
欧洲地图(地图出版社,2开,1968)
北京市地图(北京测绘处,1976)
地图战报(第6期,4开,1967,地图出版社)
 
 

中国地图作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