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是我毕生的事业与追求——中国地图作品收藏(1966-1978年部分地图作品) China Maps & Atlas Collection(1966-1978)
作为真实客观、全面综合反映全国及各省区区域基本状况的《国家普通地图集》,同时还要作为其他三卷国家地图集的地理基础底图,因此, 作为“国家大地图集”的首卷,《国家普通地图集》是必须先行的奠基工程。编制任务确定后,由国家测绘总局副局长白敏主持, 具体编制任务则由地图出版社承担。陈述彭任编辑部主任,苏联专家Л.С.加蕾耶芙斯卡雅任顾问,主要编辑人员有张思俊、曾世英、刘德隆、宁笃义、黄秉成、刘寅年、杨柏如等30余人,借调北京大学等单位中青年专家140余人。1958年白敏率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地理联合会,向国家地图集专门委员会K .A. 萨里谢夫等征求了意见。
《国家普通地图集》按省区分幅,采用1:150万比例尺框架,使用全新测绘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资料,以分层设色和等高线表示地形地势。但当时新中国新测制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如按常规程序,需要多层次、多比例缩编,才能最终达到1:150万比例尺要求,非三、五年能完成,时间不允许。为此,编辑组创设了“大比例尺地图高倍缩小一次成图标描法”,为图集的编纂抢前了至少五年时间, 堪称制图史上一大创举。整部图集中,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首先编绘完成,没想却因“文革”无奈中断,为了保住历经八年大家奋力拼搏获得的珍贵成果,在几位编辑部负责人不懈努力下,终于在国家测绘总局于1969年底撤销前,将已完成的共计27幅各省区市图取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以国家测绘总局的名义刻图印刷、装订成册、内部发行(部分纸袋装的封面标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该图集内容取舍适当,地理特征表示充分,印刷精美,虽未能将全部图幅出齐,但与国外同期出版的图集相比,质量仍属上乘,堪称新中国地图史的里程碑。而真正第一版4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普通地图集》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95年才编制完成,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已经又过去了26年。
这部8开8册的空前巨著包含20个图组、304幅地图,收录了清代及前全部可考的县级及以上行政单位、主要居民点、部族名以及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海洋、岛屿等约7万余地名。除历代中原王朝外,还包括在历史中国范围内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和活动区域。 在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吸取已有的考古学、地理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成果基础上,谭其骧确定了历史上中国的范围,使它充分反映了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为今天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贡献的事实,既显示了汉族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也肯定了少数民族对边疆的扩展和巩固的重要功绩;揭示了统一逐步扩大、巩固,开发逐步深入、稳定的基本趋向。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和疆域边界等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图集》所确定的关于历史中国、中原王朝、边疆政权、非汉族政权、地方政权、自治地区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中国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等学科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这套地图为当前比较完善的以政区为主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以内容之完备、考订之精深、绘制之准确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公认为同类地图集中最优秀、最权威的版本。它是我国历史地理学最重大的一项成果,也是谭其骧最杰出的贡献。
1991年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繁体版(另有台湾版,与港版同样)。繁体版最晚出版,是谭先生在简体字版全部出齐后,经过全面审阅,作出的修订版本。为此,谭其骧先生特地撰写了长篇序言,认为出版历史地图理应用繁体字,但出于当时情况,采用了简体字,是不妥当的。比如“余姚”、“余杭”等的“余”字,是“餘”的简化字,但上党郡“余吾”,“余”确是本字;“谷阳”、“效谷”等的“谷”字,都是“穀”的简化字,但“平谷”、“谷口”等的“谷”字,却都是本字。诸如此类,极易混淆,非采用繁体字不行。另外,繁体版还改正了原来简体字版的一些错误。应该说,繁体字版《中国历史地图集》是目前最标准、最完善的反映中国历代政区沿革的图集。
中国地图作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