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 图 天 下   Atlas and Maps Collection 

地图是我毕生的事业与追求——中国地图作品收藏(晚清部分地图作品)  China Maps & Atlas Collection(before 1912)

中国第一部世界地图集——《海国图志》,魏源1842年编著
       
咸丰壬子(1852年)古徽堂重刊定百卷本《海国图志》
魏源(1794-1857)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根据英国《世界地理大全》编译了《四洲志》,开创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先河。但严格地说,《四洲志》只是资料汇编,不能算作林氏著作,而且对世界的了解仍处于非常肤浅水平。第一次鸦片战争失利,晚清思想家魏源(1794~1857, 湖南邵阳)在林则徐主持汇编的《四洲志》基础上,于1842年写成50卷《海国图志》。 在其序中,魏源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名中“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除以《四洲志》为基础外,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书中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作者不仅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至此,魏源的“师夷”思想发展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然而,《海国图志》在晚清却毫无反响,倒是在1851年因为日本海关的查扣,此书传入日本。不久即在日本广泛流传,1854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民众争相购读,堪称整个十九世纪历史上,日本的天价畅销书。通过这本书,日本看到了一个全新生动的世界,看到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文化,坚定了学习的信念,也对明治维新运动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影响。正如梁启超所指出的“《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

《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也可称为中国第一本系统的世界地理教科书。同时,其《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篇,向人们提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洲、各国地图,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人编制的第一部世界地图集。

岳麓书社:海国图志(1998年上中下;2021年4卷);本书点校以道光壬子(1852年)古徽堂重刊定本为底本,参校道光甲辰50卷本、道光丁末60卷本等。
 
武昌舆地学会、亚新地学社编制的地图作品(1903-1911)
              
  中外舆地全图(第1版,1903)         中外舆地全图第1版图集说明页及版权页               第2版(1904)              第3版(1906)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多以张相文和中国地学会(1909年创办)或稍晚留美归国的竺可桢为开端,但事实上,以邹代钧为代表的“新化邹氏”和他创办的武昌舆地学会,以及后续的亚新地学社,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和发展居功至伟。1885年因曾国荃介绍,邹代钧随太常寺卿刘瑞芬出使英俄,借机广为购置各种舆图及仪器,学习西方制图技术;1889年,受湖广总督张之洞所邀,邹代钧回鄂任湖北舆图总局总纂,测绘《大清会典舆图》之《湖北舆地图》;1895年,邹代钧利用积累的制图资料和仪器,发起成立了译印西文地图公会,后更名武昌舆地学会及其上海分支亚新舆地学会(1898)。1908年邹代钧去世后,跟随其多年的族侄邹永煊依托亚新地学社,使邹氏制图得以传承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并入中国地图出版社(1951)。直到晚清及民国初期,官方测绘地图尚未大规模开放,以家族产业形式出现的亚新地学社,凭其精湛的地图编绘和出版填补了市场空白,其时间跨度长达50年。先期主要翻译印制西方地图,后续开始自主编制,先后编制出版近三百余幅册地图作品。其中以《皇朝直省图》、《中外舆地全图》、《中俄交界图》、《大中华民国分省图》、《中华析类分省图》、《新世界列国地图》、《袖珍新世界列国地图》、《袖珍中华分省图》及部分省的分县详图为其经典代表。而《中外舆地全图》作为中国第一本官方指定的中等地理教学用图,开教学用图出版的先河,更是民间编制、公开出版的使用现代测绘方法绘制的小比例尺地图的开端。亚新地学社初期致力于教学地图,后期以出版实用地图为主,教学地图所发挥的地理国情普及意义超越了地图本身。另外,小比例尺地图、袖珍地图也是其突出特色。

         
              中俄交界总图                            中俄交界图(1910)                         中俄交界图第一幅
 
 
商务印书馆:大清帝国全图(第1、2、3版,8开,1905-1910); 瀛寰全圖(1906)  世界新舆图(8开本,1909年首版)
                 
    大清帝国全图(第1、2版)         图集说明页            第1、2版 版权页         瀛寰全圖(1906)         世界新舆图(1909)
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CP))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1901年,张元济加入,并成为商务印书馆及事业的核心,实现其“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毕生理想。1932年部分机构、所属东方图书馆全部藏书46万册,包括价值连城的善孤本图书悉数被日军焚毁,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劫难。1946年重回上海,1950年与其它几家组建中国图书发行公司;1954年迁北京实行公私合营,1957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分出,恢复商务印书馆独立建制。商务在创立后的一百余年里,以其高远的文化理想、独到的文化眼光、成功的商业运作,在引进西学、整理国故、创立现代教育体系、促进文化学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为整个民族的现代化和复兴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教材与舆图编制出版是其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1903年《瀛寰全志》、《最新教科书》系列、1904年《最新国文教科书》系列、1905年《大清帝国全图》、1905年《万国舆图》、1906《瀛寰全图》、1909《世界新舆图》、《本国地理》等是其典型代表。

     
            大清帝国全图                           图集中“盛京省”(辽宁)图幅                      图集中“浙江省”图幅
 
 
清乾隆五年(1741)《大清天下中华各省府州县厅地理全图》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竖式4屏(已装裱),为清朝疆域所辖示意图。左上刻:“由京钞来,较对无讹”、“大国统共一百八十一府,直隶州七十一州,单州一百七十州,六十厅,一千三百零六县,光绪三十三年重订”、“湖北陂邑易青云斋字画店”等字样,对清朝各省府州县厅及山川、湖泊、关隘、庙宇、塔楼,以及邻国位置均一一标注,为研究清朝政治、文化、外交、地理的重要史料。
 
 
二十世纪中国大地图(1906)
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1894)
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1906)
 
中国地图(中国内地会,1908)
袖珍皇朝分省图(1907)
最新万国形势指掌全图
(日本富山房,8开,1904)
 
 
外文出版社重刊: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和《乾隆十三排图》,4开散页盒装,2007)
       
       康熙《皇舆全览图》(1717-1721)               《雍正十排图》(1729)                    《乾隆十三排图》(1760-1770)
中国古代虽有“制图六体”理论指导地图绘制,但因仍然只知“天圆地方”,少有经纬及投影概念,缺乏现代测绘仪器技术,所绘全国地图误差颇大。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西方经纬度测量技术和带经纬网格的地图及绘制方法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的士大夫来说,仅是一种新奇东西,而没有当作新技术加以推广。直到清代康熙认可西方的科学技术与观念,责令西方传教士(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主持、钦天监配合、各地官员支持,运用天文大地和三角测量方法,在全国范围内设立631个重要观测点,实测各地经纬度(包括台湾在内),历时十年之久,绘制成《皇舆全览图》,此图采用法国桑逊投影法,比例尺为1:140万,在欧洲用铜版刻制,成为中国运用近代方法测量与绘制的第一幅全国地图,也是当时世界上实测面积最大的国别地图,成为世界了解与认识中国的重要文献。之后,雍正、乾隆又都在其基础上改进、新测、扩展了相应的地图内容和空间区域,绘制出《雍正十排图》和《乾隆十三排图》。《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和《乾隆十三排图》在中国地图史、地理学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尤其是《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十三排图》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成为清三百年间绘制各种小比例尺地图的重要依据,直到民国初年绘制《申报馆地图》,还利用了其中的数据。此“三大地图集”的完成,为中国清代以来全国地图的编绘奠定了科学基础。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测绘史上都是一项创举。然而“三大地图集”自问世以来,主要供皇室和官员使用,世人难得一见。民国时期曾有复制,但复本极少,不易得见。2007年终于由外文出版社一并重刊,实乃地图学界一大幸事。这“三大地图集”承载了清朝鼎盛时期大量历史信息,对今人研究清代历史、地理及风俗、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甚至对于当世的发展建设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原始文献资料。

     
         康熙《皇舆全览图》中一幅                 《雍正十排图》中一图幅                     《乾隆十三排图》中一幅
 
 

中国地图作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