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 图 天 下   Atlas and Maps Collection 

我的外国地图作品收藏——日本  Foreign Maps & Atlases Collection:Japan


最新万国形势指掌全图 (增订四版,8开,1905)
         
       图集封面                图集书名页      南洋大臣两江总督魏光焘书简     天体及地球图     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宫保书简   重野安绎手书图序
《最新万国形势指掌全图》是日本富山房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六月增订四版(初版为1903年10月)发行的,八开蝴蝶精装本,单面套色石印,制作精良。著者为“陆军教授”依田雄甫,“文学博士”重野安绎监修。两人都是当时日本著名的汉学家,汉文功底造诣极深,图集是以中文编绘而成。重野安绎为该图集手书序言,也为图集平添了一幅书法作品!该图集包括地图十二幅,增补图三幅,共计十五幅;依次是:第一图、大陆高低略图天体及地球图;第二图、世界全图;第三图、亚细亚洲全图;第四图、大日本帝国全图;增补图、日俄交战地图;第五图、大清帝国全图;第六图、汉土地名沿革及人物出生地图疆域沿革地图;第七图、大韩帝国全图;第八图、欧罗巴洲全图;增补图、欧罗巴洲详图;第九图、亚非利加洲全图;第十图、澳大利亚及阿西亚尼亚诸岛;第十一图、北亚美利加洲全图;增补图、美利坚合众国全图;第十二图、南亚美利加洲全图。

地图集出版之际,正值日俄战争爆发,两国在中国的土地上鏖战正酣;作者意以此图集警示其国人,吸取前车之鉴。他在凡例中亦称,绘出第六图汉土地名沿革及人物出生地图和疆域沿革地图是因为“沿革图中载汉唐蒙古清初等者,亦欲使学者知盛衰兴亡,是作者微意所存,览者三思焉。”如此这般。结果日本完胜俄国,理所当然地把原属俄国势力范围的中国东北地区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1894-1895)、日俄战争(日称:日露战争,1904-1905)是日本一跃而成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

该图集除有一般图集的基本构成外,还附加有扉页的“各国旗章”图和增补的“万国风俗景胜图画”两部分。其中“各国旗章”图绘制各主要国家的国旗、国徽,包括清朝的国旗、国徽。“万国风俗景胜图画”共有八页单面印制的世界各地人物、风俗、风景黑白照片数十幅。另外,还刊印了曾被赠送本图集前期版本的三位清朝重臣的致谢回函,即南洋大臣两江总督魏光焘书简、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宫保(袁世凯)书简、清国直隶学校司参议丁怀鲁书简。个中滋味,令人唏嘘。

             
     清朝重臣及街景
大清帝国全图
大韩帝国全图           日本重要将领及街景        南亚美利加洲全图

 

 

“掌中系列地图册” (多次再版,小32开,1930s-1940s)
                   
     掌中世界全图       掌中朝鲜全图        掌中满洲国全图       掌中日本全图        掌中支那界全图     掌中苏联极东详图     掌中北支蒙疆详图
“掌中系列地图册”是日本东京伊林书店于1930s-1940s出版发行的折叠式袖珍地图册系列,该系列共由七本袖珍地图册组成,分别是:《掌中世界全图》、《掌中日本全图》、《掌中支那全图》、《掌中满洲国全图》、《掌中朝鲜全图》、《掌中苏联极东详图》和《掌中北支蒙疆详图》。七本地图册,设计体例、风格形制规范统一,外形整体均为15x10cm,便于随身携带,其内图幅打开后从32开到8开不等,标注地名详尽,信息全面,各矿产地、军事设施、机场、灯塔、电台等也一一俱全,编制目的主要是为军队的对外侵略扩张服务,是军方为日军中下级军官配给的必备书籍。图册标注的制图者是木崎纯一,其出身于日本制图世家,也是著名的地图专家。木崎家族的木崎盛政、木崎龙尾等都在日本地图界享有盛誉。在图册版权页上,木崎纯一还被注以“军公认防谍地图制图联盟员”身份,说明其得到军方正式认可、保护和支持。

1948年5月由新新印刷局(河北省阜平县,解放区)编篡出版的《袖珍中国分省详图》与上述《掌中支那全图》很相似,可能是在当时特殊情况下,为了满足解放战争中各种工作需要,解放区以缴获日军的《掌中支那全图》为蓝本,经过翻译、增删、修改,应急出版了《袖珍中国分省详图》。其开本分幅、图幅排列、设计版式、装订方法等基本一致,第1至12图依次为:1.中国全图;2.河北省、山东省及山西省;3. 察哈尔省、绥远省及宁夏省;4.江苏省、浙江省及安徽省;5.河南省及湖北省;6.江西省及湖南省;7.福建省;8.广东省及广西省;9.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及西康省;10.陕西省、甘肃省及青海省;11.新疆省;12.西藏。而新新印刷局编篡出版的《袖珍中国分省详图》已成为本来就很少的解放区编制地图集的珍贵作品。 

       
        大日本帝国
中国全图(展开页)
外蒙古(展开页)
满洲国全图

 

 

大东亚共荣圈地图帖 (初版,16开,1944)
        
图集涵套及封面
图集分幅索引图
北太平洋陆环
《大东亚共荣圈地图帖》是日本社团法人地图研究所编制、统制地图株式会社于1944年(昭和19年)三月出版发行的16开软精装普通区域地图集,共有扉页索引图1幅、单面彩印地图25幅,末附地名索引54页。各图幅依次为:世界政治地图、大东亚共荣圈主部、大日本帝国(附南洋群岛)、北太平洋陆环(即环北太平洋地带)、满洲国、支那、北支那、中南支(附香港附近)、东南亚、菲律宾(附马尼拉附近)、佛印(即法属印度支那)·海南岛、泰国、缅甸、马来(附昭南岛)、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摩鹿加·小巽他群岛、婆罗洲、新几内亚、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附檀香山)、印度、西亚(附苏伊士运河)。除世界政治地图、大东亚共荣圈主部、北太平洋陆环、东南亚、太平洋诸岛五幅外,其他各幅皆采用分层设色法绘制,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地名标注清晰易读。

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是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扩张版图提出的“将东亚从西方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建立类似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主张。最早在1916年,该设想就已初具雏形,到1936年,在其制定的《国策基准》中,就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1940年7月,近卫文麿(1891-1945)内阁上台,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世界形势处理时局纲要》。1940年8月,外相松冈洋右在为德国驻日大使奥特举行的招待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划出“大东亚共荣圈”范围:“以日满支为骨干,包括委任统治的原德属诸岛、法属印度支那及附属诸岛、泰国、英属马来、英属婆罗洲、荷属东印度、缅甸、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其中,所谓的“日满支”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在内阁设立大东亚省,并于1943年11月召开由日本、伪满、汪伪、泰国、菲律宾、缅甸等参与的大东亚会议,会后发表《大东亚宣言》揭暨其目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战果显赫,占领的土地急剧膨胀,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欣喜若狂,“大东亚共荣圈”已然触手可及。日本国内地图出版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其国民“强烈要求了解日本民族活动范围日益扩大”的意愿,以“大东亚共荣圈”为主题的各类地图开始大规模出版发行,至战败投降前夕,相继出版了数种“大东亚共荣圈”地图集,单幅地图更是难以数计。《大东亚共荣圈地图帖》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东亚共荣圈主部           大日本帝国
满洲国
中 国
马来西亚

 

 

大东亚南方圈地图帖 (初版,16开,1944)
 
图集涵套及封面
大东亚共荣圈总图
大东亚共荣圈民族分布图
“大东亚共荣圈”地图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包含整个“大东亚共荣圈”范围内的地图总集;一个则是以 “南方圈”为主的地图专集。所谓“南方圈”即南进所指的南洋一带,日本把太平洋的西部和南部统称为"南洋",并将其分为内南洋和外南洋:内南洋是指由日本委任统治的原德属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等地,统称“南洋群岛”,并设置了南洋厅,其他地区则称为外南洋。依托内南洋,夺取外南洋,乃是最终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的关键所在。因此,把“大东亚南方圈”作为“大东亚共荣圈”地图集的一个编制侧重点也属必然了。

本图集全称《大东亚南方圈地图帖附地志概说并地名索引》,是日本统制地图株式会社于1944年(昭和19年)4月出版发行的16开软精装特定区域地图集,藤田元春著,木崎盛政制图,后藤铜板所雕刻制版。图集分为图版、地志、索引三个部分,图版即地图部分,有单面彩色石印地图十三幅;地志即是对该区域地形、气候、居民、政治、物产、交通等各方面进行的解说或介绍,共66页;索引34页。各图幅依次为:大东亚共荣圈总图、大东亚共荣圈民族分布图、法属印度支那、泰国、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岛、缅甸、印度、菲律宾共和国、婆罗洲及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及小巽他群岛、新几内亚·澳洲北部及附近诸岛、太平洋诸岛及各岛图(南洋群岛·夏威夷群岛)、澳洲·新西兰等。图版部分除前两幅外,其余均采用分层设色法绘制,对一些重要地域或城市还增加了附图。  

            
       法属印度支那
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岛
缅 甸
爪哇岛及小巽他群岛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朝鲜半岛 地图集成 (大比例尺地形图影印版,4开,1981-1994)
          
        中国大陆两万五千分之一地图集成III
中国大陆某地两万五千分之一地形图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IV

中国大陆2.5万分之一地图集成(科学书院)。全部地图均为1900-1945年间日本陆军测量部(参谋本部)测绘编制的1:25000地形图。

第一卷:河南省、绥远地区、北京近旁、山东省(405幅;1989)
第二卷:包括湖南省、上海近旁、广东省、浙江省(394幅;1990)

第三卷:包括金州、、奉天、直隶省、满洲、长山列岛、奉天近旁、锦州近旁、普贤店他、大连及旅顺近旁(399幅;1991)

第四卷:吉林省、江苏省、天津近旁、南京地区(492幅;1992)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科学书院)。全部地图均为1900-1945年间日本陆军测量部(参谋本部)测绘编制的1:5万地形图。

第一卷:包括上海、上海东、上海近旁、杭州近旁、武昌、香港、、潮州、漳州、北海、、桂林、桂林西、梧州(515幅;1986)
第二卷:包括 城、南京、芜湖、台州、徽州、定州、宜昌、常州近旁(501幅;1987)
第三卷:包括福建省、海南岛、肇庆、赣州、郴州、南宁、直隶省(537幅;1988)
第四卷:(378幅;1993 出版)   第五卷:(1994 出版)

日本科学书院于1986-1994年间影印出版了原测绘或编绘于中华民国年间的中国部分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其中包含《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4088张,《中国大陆两万五千分之一地图集成》1696张,《旧满洲国地图集成》759张。从空间范围上看,覆盖了今东三省、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山西、浙江、安徽、河南、内蒙、陕西、四川等省份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这一批地图大多基于实测,部分曾作为军事作战地图,故而精度很高,是了解民国时期相关区域地物分布、河流水系、自然环境、聚落名称及分布等方面的可靠资料。另外,日本东京的学生社(出版社)于1981-1982年间影印出版了《台湾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朝鲜半岛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两部大型地图集,其原图依据均是于20世纪初测绘编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中国台湾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中国台湾五万分之一地图索引
朝鲜半岛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

 

 
大日本分县地图(雄文馆,1927)
大日本分县地图(统制社, 1941)
大日本分县地图(地学会, 1956)
 

 

 

世界地图集(1992)
汉译世界读史地图(1906)
日本地图集(1992)
 
 

外国地图作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