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 图 天 下   School Textbooks Collection  

地理教科书收藏——中国晚清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s Collection —— Late Qing Dynasty


中国第一本系统的世界地理著作《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编著
       
道光壬子(1852年)古徽堂重刊定百卷本《海国图志》
魏源(1794-1857)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根据英国《世界地理大全》编译了《四洲志》,开创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先河。但严格地说,《四洲志》只是资料汇编,不能算作林氏著作,而且对世界的了解仍处于非常肤浅水平。第一次鸦片战争失利,晚清思想家魏源(1794~1857, 湖南邵阳)在林则徐主持汇编的《四洲志》基础上,于1842年写成50卷《海国图志》。 在其序中,魏源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名中“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除以《四洲志》为基础外,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书中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作者不仅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至此,魏源的“师夷”思想发展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然而,《海国图志》在晚清却毫无反响,倒是在1851年因为日本海关的查扣,此书传入日本。不久即在日本广泛流传,1854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民众争相购读,堪称整个十九世纪历史上,日本的天价畅销书。通过这本书,日本看到了一个全新生动的世界,看到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文化,坚定了学习的信念,也对明治维新运动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影响。正如梁启超所指出的“《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

《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也可称为中国第一本系统的世界地理教科书。同时,其《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篇,向人们提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洲、各国地图,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人编制的第一部世界地图集。

  岳麓书社:海国图志(1998年上中下;2021年4卷);本书点校以道光壬子(1852年)古徽堂重刊定本为底本,参校道光甲辰50卷本、道光丁末60卷本等。
 
晚清徐继畲于1848年编著《瀛环志略》
             
  徐继畲(1759-1873)晚清名臣、学者             (1848) 道光戊申年镌,壁星泉先生、刘玉坡先生鉴定《瀛环志略》,本署藏版,原刻本。
徐继畲(1759-1873),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书斋名退密斋,山西代州五台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道光六年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并为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著有《瀛环志略》、《古诗源评注》、《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等。 鸦片战争爆发后,从林则徐《四洲志》始,以及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辑增续的《海国图志》、梁廷枏的《海国四说》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相继问世。其中《瀛环志略》最为系统而真实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疆域和方位、气候、物产、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典章制度、政治得失、军事力量,以及对海外的扩张与中国的交往等情况,可谓中国近代史上水平最高的世界地理书籍,与《海国图志》一样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继畬经过数十易稿,做了大量补充和增删的《瀛环志略》付印出版。全书共十卷,十四余万字,地图四十二幅。其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特别是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及非洲都有所记叙,而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每个欧洲国家的面积、人口、财政收入和陆、海军规模都有具体数字。然而,该书最有特色并且也是最为引起争议的是,还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作了重点介绍。这部分内容的撰述,已经超出了过去和现在一般地理书籍的范畴,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属于比较敏感的话题。也正是这一部分内容,突出地表现了作者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看到了西方强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性,这也正是《瀛环志略》领先时代之处。

 
晚清谢洪赉于1903年编著《瀛寰全志》
1906第6版
最新中学教科书《瀛寰全志》,谢洪赉 编辑
1911
商务印书馆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初版(1903)最新中学教科书《瀛寰全志》,并于清光绪三十年五月再版(1904),随后连续多次数版。到1916年原编著谢洪赉去世,改为重订版,分为上下册。谢洪赉(1873-1916,浙江绍兴丈亭镇),字赍侯,号寄尘,生于浙江慈溪一个基督教神职人员家庭,熟读四书五经。1895年后在上海中西书院教学,并为商务印书馆编译多种教科书。他因编译了著名的印度读本(Indian Readers)即《华英初阶》成为第一本畅销书,为商务教科书赢得了声誉。并于1903年编译出版了《瀛寰全志》,其内容丰富,重点分明,凡涉及位置、疆域、地势、天气、物产、人民、宗教、商务、交通无不叙述有章、要言不烦;该书尤重考察“国政”,对于一地之国家、政体性质均有论述。它还有意识地区别“社会”和“国家”,认为“社会者,人类相互之团体也”,它是“与生俱来”的,“社会发达之度”决定了“世界国民进化”之迟缓;“国家者,大社会之独立而有主权者也”,有人民、有主权,“若是者谓之国家”,这些洞见不但超出同时代教科书,即便置于晚清思想文化的历史大背景中也别有锋芒,值得珍视。其在序中所言晚:清是“震旦暗晦”的时代,“群龙尽见,睡狮独酣”,中国人睁眼环顾,“始悟四洲”,发现欧美世界早已“厅建独立,钟撞自由”。所以要发愤把亚细亚洲、欧罗巴洲、亚非利加州、南北亚美利加州和大洋洲的地理国情一一述来,使中国学生尽早知道世界大势。
 
晚清,法国传教士夏之時于1906年编著《中国地舆志略》(教会学校:徐汇女中教材)
《中国地舆志略》,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法) 夏之時 著;   上海土山灣印書館出版
19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来华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城市开办教会学校,法国天主教在上海创办徐汇女中,并开设地理课程。根据当年基督教会传教士大会决议,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编印以宗教学用书为主的近代早期自然科学课本,如“数学”,“格致须知”等。 《中国地舆志略》是由法国传教士夏之時应上海法文书馆之请所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五卷,依次讲述中国北境、中境、南境、滨海疆域以及中国政治、理财等五个方面;下编不分卷,为中国藩属专论,依次讲述满洲、蒙古、新疆以及西藏四大区域。言简意赅,以启初学之蒙。此版为1906年夏孙文桢所译,为徐家汇天主教堂下属学校之舆地学启蒙教程。
 
地理志略(1903, 文明书局)
本国中等地理教科书-张相文
初等小学本国地理(1912)
 
 

中学地理课本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