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 图 天 下   School Textbooks Collection  

教科书收藏——中国盲文(中小学)教科书  School Textbooks Collection —— Braille Textbooks


盲人、盲文、中国(大陆)盲校(History of Braille)
  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1809-1852)及“摸读点写”6点制盲文       威廉·穆瑞及其创办的“瞽瞍通文馆”和中国第一套汉语盲字系统《瞽瞍通文》
19世纪初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 1809-1852) 创造了一种以六个凸点为基本结构的盲人专用文字--点字(6点制盲文),实际应用则为“摸读点写”方式。6点制盲文于1837年定稿,1887年被国际公认为正式盲文,并于1895年将其姓(braille)作为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

美国现代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1968) 也是一位盲聋人,2岁时因突发猩红热丧失了视觉和听觉。在同样是盲人的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1866-1936)教导下,成长为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写出了励志世界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著名散文,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安妮·莎莉文以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通过手指拼读等方法帮助海伦学会了拼写、手语交流等技能,作为特殊教育的先驱,也于2003年入选美国国家妇女名人堂。

苏联女心理学家、特殊教育家奥莉加·斯柯罗霍多娃(Ольга Ивановна Скороходова,Olga Skorokhodova,1911-1982)是一位盲聋哑人。1914年出生于乌克兰赫尔松,5岁时因脑膜炎失明、失听、失语,经过自身不懈努力探索,掌握了盲文、手语、唇读和口语等技能并练习写作,获得教育学副博士学位,并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员。1954年出版的《我怎样感知和想象周围世界》是她自己亲身体验的代表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出版了其中文版。

中国近代特殊教育起始于晚清,西方传教士以教会或慈善方式将特殊教育实践引入中国,为中国本土化的特殊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特殊教育从民办为主逐渐转向政府主导。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的《小学校令》首次对特殊学校作出法律规定,从而将特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其整体发展缓慢,体系零散,水平较低。

  中国第一所盲人学校是一位名叫威廉·穆瑞(William Hill Murray,1843-1911)的苏格兰长老会(Presbyterian) 牧师于1874年在北京创立的“瞽瞍通文馆”,1921年迁至现址,更名为“启明瞽目院”,后来演变为现在的北京市盲人学校。

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海淀区五路居11号)
   海伦·凯勒、中译盲文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安妮·莎莉文和海伦         奥莉加·斯柯罗霍多娃和中、俄版本《我怎样感知和想象周围世界》
 
中国(大陆)盲童学校(1960-70年代)使用的部分小学课本
   
盲童学校高级小学课本(人教社,盲人月刊社,1964)
盲童学校初级小学课本(人教社,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盲人月刊社,1961-1966)
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正规化、系统化是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开始的。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聋哑、盲人等特种学校,对有生理缺陷的儿童、青少年、成人施以教育。从此将原来以社会福利为主的特殊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1950年以前,多种汉语盲文体系并行,因各种原因,未能形成一种标准的汉语盲文体系。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教育部盲聋哑教育处处长黄乃,于1952年创立了由52个字母组成的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用汉语拼音表示中文的《新盲字方案》,1953年获批实行,成为中国大陆统一规范的盲人文字,即“现行盲文”。盲人教材、读物也从1953年起采用新盲字出版。黄乃(1917-2004),中国现行盲文的创制者、汉语双拼盲文方案的发明人,革命先驱黄兴之子,被誉为“中国盲文之父”。

1954年8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3个正式教学计划,明确了盲童学校和聋哑学校的教学科目、时间安排、内容重点和教学方法等。1957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规定了盲童学校和聋哑学校的基本任务(培养文化科学知识、职业劳动技能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入学年龄、班级人数和师资配备,首次明确了我国特殊教育的性质。

1962年1月,教育部编制出台了《全日制六年制盲童学校教学计划(草稿)》和《全日制十年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草稿)》两份纲领性文件,虽然种种原因并未正式颁发,但为后来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课程框架雏形。同时,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了盲、聋校教材编写组,建立了专门印刷机构,出版了专供盲校、聋校使用的部分科目教材。

   中国盲文之父
   ------------

  黄乃(1917-2004)
       
北京市盲童学校小学课本(北京市盲童学校教材编写组改编,1973、1974)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北京盲童教材编写组改编,1979)
 
中国(大陆)盲童学校(1970年代)使用的部分小学课本
           
北京市盲童学校小学课本:珠算(1973,文革时期)
北京市盲童学校小学试用课本:算术(第2、6、7册,1973-1974,文革时期)
盲文是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最小的、可独立运用的单位是“方”,每方有三行两列六个固定点位。盲文的点距、方距、点高有严格标准,依据食指最佳触摸点设计。盲人用两手的食指配合摸读,就像我们读汉字不会拆开笔画一样,熟练的摸读者也可以整体识别不同点位,摸读速度可与普通阅读速度相当。盲文书籍通常是一本厚厚的8开牛皮纸书,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点,普通人只能摸出凹凸不平,盲人们却借助这一个个小点“摸”出知识文化,“看”到广阔世界。各种盲文教科书正是盲人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

1962年1月,教育部编制出台了《全日制六年制盲童学校教学计划(草稿)》和《全日制十年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草稿)》两份纲领性文件,虽然种种原因并未正式颁发,但为后来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课程框架雏形。同时,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了盲、聋校教材编写组,建立了专门印刷机构,出版了专供盲校、聋校使用的部分科目教材。

“文革”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干扰。部分地区(如北京市)的盲童学校仍然努力坚持教学,相关部门也尽力提供了部分学科的盲文教材。1970年代,北京市盲童学校教材编写组改编了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写组编写的部分普通学校用教科书,经北京盲文印刷厂译印,供全国多地盲童学校使用。

           
北京市盲童学校小学课本:算术(第8、9册、补充教材,1974-1979,文革时期)
 
中国(大陆)盲童学校(1980年代)使用的部分小学课本
     
盲童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1、3、4、6册,中小学通用教材语文编写组编,人教社出版,全国盲童学校教材改编组改编,(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译印,1980-1984)
中国有超过1700万的盲人,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得到国家重视,人教社作为基础教育教材专业出版社,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国家通用盲校、聋校、培智学校三类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少年儿童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同年9月,由盲文工作者编印的系列盲文教材《送你一把金钥匙》出版,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早期盲童教育事业的发展。1987年1月《全日制盲校小学教学计划(初稿)》发布,五年制或六年制盲校教学计划要求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认识初步、自然、社会、体育、音乐、手工、劳动、生活指导等。1988年11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研究制订并由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

盲童学校小学课本:数学(第3、6、8、10册,中小学通用教材数学编写组编,人教社出版,全国盲童学校教材改编组改编,北京盲文出版社译印,1981)
 
中国(大陆)盲童学校(1990-2000年代)使用的部分小学课本
 盲人学校五年制小学教科书(1990-2000,人教社编著出版,上海盲童学校译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盲人学校实验教科书(2000-,人教社出版,上海盲童学校译印)
“现行盲文”在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在阅读中一些同音字和同音词不加调很难区分。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乃在众多盲人和明眼人专家的帮助下开始研究字字带调的盲文。经过近20年的探索努力,1992年形成了“汉语双拼盲文方案”。中国残联宣教部、中国盲人协会于1990年召开了第一次盲文数理化符号专家研讨会,分析了我国盲文数理化符号的使用现状,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盲文数理化符号方案。这套符号为发展我国更高一级的盲人教育,出版更高层次的盲文版自然科学书籍奠定了基础。1995年,经国家语委、教育部、民政部、新闻出版署、中国残联批准,在全国试行推广《汉语双拼盲文方案》。

1990年1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特殊教育作了专门阐述。1993年10月,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制《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和《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1994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第一份法律层级最高的特殊教育专门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已经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1998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2010年12月修正)。

1993年年底,原国家教委委托人教社依据《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以人教版普校教材为蓝本,编写出版国家通用全日制盲校教材。本套教材以全盲生为主要对象,原则上在人教版普校教材基础上改编或直接翻译,由原上海盲童学校盲文印刷厂印刷发行。为符合盲生身心特点及盲文呈现的特殊规律,各学科教材均在普校教材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如小学语文教材删去拼音、识字、写字等方面内容,低年级增加盲文字母内容,并根据需要调整选文;数学教材主要对图示等进行调整,保证盲生能够通过“摸读”理解。该套教材于1995年开始投入使用,1998年春季完成全套教材出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盲人学校实验教科书(2000-,人教社编著、出版,上海盲童学校译印)
 
中国(大陆)盲童学校(1960年代)使用的部分中学课本
初级中学课本:汉语(第3、4、5册,上海市盲人中学教导处,1964,盲文出版社)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3册,1960,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4年8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3个正式教学计划,明确了盲童学校和聋哑学校的教学科目、时间安排、内容重点和教学方法等。1957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规定了盲童学校和聋哑学校的基本任务(培养文化科学知识、职业劳动技能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入学年龄、班级人数和师资配备,首次明确了我国特殊教育的性质。1960年代初,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了盲、聋校教材编写组,建立了专门印刷机构,出版了专供盲校、聋校使用的部分科目教材。此处为196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部分科目盲文教科书。
       
上海市初级中学:音乐教材(一年级第2学期,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盲文出版社)
初级中学课本:生理卫生(全1册,1963,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大陆)盲童学校(1970-80年代)使用的部分中学课本
 
北京市盲童学校中学课本(1976)中学数学用表(1979,人教社、盲文出版社)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中国历史1、4(1979,人教社、盲文出版社):英语1(1983)
中国有超过1700万的盲人,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得到国家重视,人教社作为基础教育教材专业出版社,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国家通用盲校、聋校、培智学校三类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全学科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全国的盲文教材主要由人教社出版,人教社盲文教材每年发行8.1万册,服务全国的盲校学生。以往,盲文基础教育教材曾经在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盲文印刷所、北京盲文印刷厂及上海市盲人中学盲文印刷所等地印制,自2017年起,新修订盲文教材列入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用书目录,并在全国逐年逐步使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盲文教材集中在上海市盲童学校印刷。此处列出的是中国(大陆)盲童学校(1970-1980年代)使用的部分中学教材。
初级中学课本:物理1-上、下册(1986,人教社、盲文出版社)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1-上、中册(1986,人教社、盲文出版社)
 
中国(大陆)盲童学校(2000-)使用的部分中学课本
     
初级中学课本(上册,1988,盲文出版社)
经教审委2001年初审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一、二,2007,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启动了第四次特殊教育课程改革。2007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201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2014年底,教育部委托人教社编写出版新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教材。2015年12月,中国残联、教育部、国家语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编发了《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这一计划宣告了中国盲文改革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6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共包括42门学科,其中盲校18门,聋校14门,培智学校10门,开启了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纪元。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研制主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三是遵循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及学习发展规律。2016年底,人教社依据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完成部分学科起始年级22册教材,2017年7月获教育部审定通过,全套447册教材于2023年完成编写工作。

2018年,《国家通用盲文方案》正式发布并成为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志着盲文有了“规范字”。在2021年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盲文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其中。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盲文工作者呕心沥血,对现行盲文不完善之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从理论上解决盲文读音准确和省方的问题,为现行盲文规范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无论是数学的几何图形,还是物理电路图或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通过盲文都能精确地表达出来。那些代表文字、音符的凸点,就像一粒粒代表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盲人的心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盲人学校实验教科书(2000-,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市盲童学校盲文印刷厂译印)
 
中国(大陆)盲童学校的部分青少年读物(1970-1980年代)
1970-1980年代北京盲文出版社、上海市盲童学校(盲文出版社)译印、出版的部分青少年读物
盲文书籍通常是一本厚厚的8开牛皮纸书,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点,普通人只能摸出凹凸不平,盲人们却借由这一个个小点“看”到广阔世界。盲文图书的印制非常复杂,周期长、成本高,通常是通过类似金属板冲压方式印制,其纸张也是自成体系。盲文印刷效率远低于普通出版物,盲文图书成本非常高昂,相当于普通图书大概15-20倍的价格。

中国盲文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盲文编译组-盲文出版组-盲文印刷所-北京盲文印刷厂-北京盲文出版社,1984年北京盲文出版社改名为中国盲文出版社),是为全国盲人出版、制作盲人文化产品并提供综合性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出版机构,也是全国盲人文化资源的中心。盲文图书出版主要包括教材教辅、彩色明盲对照儿童读物、音乐曲谱、期刊等等。其中教材教辅、医药保健方面的盲文书是重点出版方向,另外钢琴调律、心理咨询等方面也需要涉及。2015年,中国盲文出版社精准出版1540种47万册3380万页印张的盲文书刊,出版大字版图书558种(新书532种,重印书26种),总印数348200册;同时,还为视障儿童提供500多种彩色明盲对照的少儿优秀图书,制作方式则有盲文喷点、粘贴盲文胶片以及加订盲文书页等,丰富了盲童的阅读世界。

1980年代中国盲文出版社(北京盲文出版社)、上海市盲童学校(盲文出版社)、长沙市盲哑学校译印、出版的部分青少年读物
 
《盲人用美国地图集》(Howe Samuel Gridley,1837,引用 David Rumsey 藏品)
 
Howe Samuel Gridley(豪·塞缪尔·格里德利)
Atlas of the United States, Printed for the use of the Blind(盲人用美国地图集)
Atlas of the united states, Printed for the use of the blind, at the expense of John C. Cra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G. Howe. at the New England Institu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Blind (Boston) in 1837. The New England Institu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Blind (Bosto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amuel Gridley Howe, obtained their first printing press in 1835. From this press they began publishing several works in the tactile (raised letter) format. This institution was the pioneering American concern for publishing for the blind and this was one of their first books and apparently the second version of the geography atlas with embossed maps and specially designed text. Twenty-four states mapped. Reputedly 50 copies printed, 4 extant. The atlas was actually prepared by Samuel P. Ruggles. In raised symbology, the atlas shows the outline of each state, rivers and other water bodies, cities, longitudes, latitudes, and mountains. Accompanying embossed text describes the map features in some detail, and the state's area, population, climate, commerce, etc. The atlas was the first intended to be used by the blind without the assistance of a sighted person.
《盲人用美国地图集》,部分州图及简介页面(Indiana、New Hampshire、Mississippi)
 
中国(大陆)盲童学校使用的《中国触觉地图集》
     
《中国触觉地图集》(上册,1991)
(上册中的一幅)      《中国触觉地图集》     (下册中的一幅)
盲人认识客观世界更需要借助图形媒介。基本图形触摸能力的培养也是盲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盲人认识事物时对局部掌握得较好,而对全局概念却比较模糊。盲人不能感受色彩,而触觉的分辨率又远远低于视觉,这就对“盲图”编制有更高的要求。盲人摸读的图形——又称为“盲图”,主要依靠凸点的疏密来表示实线、虚线和点划线,然后以这些线条构建平面图形。《中国触觉地图集》(上下册、索引本)由国家测绘局主办,所属测绘科学研究所编制,山西测绘局清绘印刷,中国盲文书社于1991年3月出版。《图集》的主编及总体设计为测绘研究所黄克明研究员。该图集为八开幅面,共有124幅地图,分上下册,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及双螺旋装订,单色(蓝)发泡油墨印刷成型。另外,为便于国内外明视人研究、参考等需要, 增加了一册与上述盲文图相对应的中、英文索引图集(16开胶装)。该图集在总体设计中明确了:“ 它主要为特殊教育事业服务, 同时也兼顾社会盲人使用” 。其根据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确定各图幅的编图资料及设计。图集按区域可分为世界区域图(7幅)、中国区域图(44幅)、中国大区区域图(5幅)、中国省区区域图(63幅)四个系列,另有重要历史图组包括5幅历史地图。限于特定的使用群体及成本,其只有500套的有限印量,当时标定的价格却达500元(每套)。
     
《中国触觉地图集》(索引图集,1991)
《中国触觉地图集》(下册,1991)
 
中国(大陆)盲童学校使用的《世界触觉地图集》
     
(全图卷,1993)
《世界触觉地图集》
(亚洲卷,1996)
由国家测绘局主办,所属测绘科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编制,黄克明主编并设计的《世界触觉地图集》共计四册,因编制过程延续时间较长,参与机构变化,从1993-1997年四册才全部出版完成。其中,《世界触觉地图集》(全图卷)于1993年12月首先由中国盲文书社印刷、出版;而其余三册(亚洲卷、非洲-欧洲卷、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卷)则分别于1996、1997年由中国盲文书社印刷,中国地图出版社与中国盲文书社联合出版。《世界触觉地图集》为八开幅面,其中全图卷包括18幅,亚洲卷包括28幅,非洲-欧洲卷包括34幅,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卷包括22幅,共计102幅地图。在《中国触觉地图集》编制出版基础上,继续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及螺旋装订,单色(蓝)发泡油墨印刷成型技术。只是限于特定的使用群体及成本,仍然只有500套的有限印量,当时标定的价格仍达500元(每套)。
     
(非洲-欧洲卷,1996)
《世界触觉地图集》
(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卷,1997)
 
 

中外教学地图与课本收藏